發新話題
打印

只靠外交毀滅突厥汗國的名將

只靠外交毀滅突厥汗國的名將

  長孫晟(551~609),字季晟,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隋朝著名軍事將領。長孫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矯捷過人。北周時崇尚武功,貴族子弟交遊皆以武藝相誇相敬,每次共同馳射,同輩皆在長孫晟之下。長孫晟十八歲時為司衛上士。起初沒有名氣,別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楊堅一見,深贊其異才,攜其手並對人說:「長孫郎武藝逸群,適與其言,又多奇略。後之名將,非此子邪?」
  北周大象二年(580),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即攝圖)求婚於北周,周宣帝以趙王宇文招之女許之。娉娶時,北周與沙缽略可汗各自炫耀本土能事,並精選驍勇之士充為使者。因此長孫晟被派遣為使者,做汝南公宇文神慶的副手,送千金公主至沙缽略可汗處。北周曾先後派數十名倒使者前往,但沙缽略可汗多輕視不禮,卻獨喜愛長孫晟,並常與長孫晟遊獵,以至長孫晟留住其處竟達一年之久。一次出遊,遇二雕飛而爭肉,沙缽略可汗給長孫晟兩枝箭,並說:「請射取之」。
  長孫晟馳馬而奔,正遇雙雕相攫,遂一箭而貫雙雕。沙缽略可汗大喜,命諸子弟貴人皆與長孫晟親近,學習其射箭的本事。當時沙缽略可汗之弟處羅侯(號突利設)甚得眾心,結果遭到沙缽略可汗的猜忌,處羅侯便暗中托心腹之人與長孫晟結盟。從此,長孫晟在突厥乘遊獵之機,察知突厥山川形勢及部眾強弱。長孫晟歸來後,楊堅已為北周丞相,長孫晟便將突厥的情況詳細地告訴了楊堅,楊堅聞後大喜,遂將長孫晟遷為奉車都尉。
  北周大定元年(581)二月,丞相楊堅受禪登基,是為隋文帝,改元開皇。十二月,沙缽略可汗因隋朝對其禮薄說:「我周家親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製,復何面目見可賀敦乎」遂藉口為其妻北周千金公主的宗室復仇,與前北齊營州刺史高寶寧聯兵攻陷臨榆關(今河北撫寧東,一說今山海關),並約同各部落準備大舉攻隋。時隋朝新立,隋文帝因此心中大懼,遂下令於北方邊地增築亭障,修繕長城,命陰壽鎮幽州、虞慶則鎮并州,加強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并州(治晉陽,今太原市西南)、乙弗泊(今青海樂都西)、臨洮(今甘肅岷縣)、武威(今屬甘肅)等地守備。
  長孫晟晟非深知沙缽略可汗及其叔侄兄弟達頭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各統強兵,俱稱可汗,分居四面,內懷猜忌,外示和同等諸多情況,認為對付突厥難以力徵,易可離間,於是上書隋文帝:「臣聞喪亂之極,必致昇平,是故上天啟其機,聖人成其務。伏惟皇帝陛下當百王之末,膺千載之期,諸夏雖安,戎場尚梗,興師致討,未是其時,棄於度外,又復侵擾。故宜密運籌策,漸以攘之,計失則百姓不寧,計得則萬代之福。吉凶所繫,伏願詳思。臣於週末,忝充外使,匈奴倚伏,實所具知。玷厥之於攝圖,兵強而位下,外名相屬,內隙已彰,鼓動其情,必將自戰。又處羅侯者,攝圖之弟,姦多而勢弱,曲取於眾心,國人愛之,因為攝圖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跡示彌縫,實懷疑懼。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間,頗畏攝圖,受其牽率,唯強是與,未有定心。今宜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通使玷厥,說合阿波,則攝圖回兵,自防右地。又引處羅,遣連奚、霫,則攝圖分眾,還備左方。首尾猜嫌,腹心離阻,十數年後,承釁討之,必可一舉而空其國矣」。
  文中長孫晟詳細分析了突厥內部的情況,並針對此情況提出了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提議。隋文帝覽表後大悅,召長孫晟面語。長孫晟復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寫其虛實,皆如指掌。隋文帝聽後深感新奇,遂採納了長孫晟的提議,即遣太僕元暉為使者出伊吾首至西面的達頭可汗處,特賜狼頭纛,故意表示欽敬,禮數甚優。達頭可汗回訪時,隋文帝又故意將其使者引於沙缽略可汗的使者之上。反間計實施後,沙缽略可汗與達頭可汗之間果然發生了猜疑。隋文帝又授長孫晟為車騎將軍,出黃龍道,攜帶大量錢財、賜予奚、契丹等部族。長孫晟至處羅侯處,廣布心腹,誘其內附。這樣一來,突厥內部被分化,沙缽略可汗變得孤立起來。
  開皇二年(582)二月,隋文帝下令撤回準備進攻江南陳朝的軍隊,集中兵力抗拒突厥。四月前,突厥大軍進犯隋邊。四月,隋上柱國李充部擊破突厥於河北山(今綏遠包頭西黃河以北)。大將軍韓僧壽部擊破突厥於雞頭山(今甘肅幹涼西)。五月,高寶寧引突厥兵攻平州(治今河北盧龍)。突厥悉發四十萬騎兵,突入長城,分路攻隋。六月,李充部再敗突厥於馬邑(今山西朔縣)。達頭部攻蘭州,在可洛峐(今甘肅武威境)為涼州總管賀婁子乾擊敗。十月,楊堅因關中形勢緊急,派太子楊勇屯兵咸陽,十二月又命大將軍虞慶則屯兵弘化(今甘肅慶陽)。時沙缽略率軍十餘萬進到週盤(今甘肅慶陽境),隋行軍總管達奚長儒率部二千人迎戰,殺傷其萬餘人。
  柱國馮昱屯兵乙弗泊、蘭州總管叱列長叉守御臨洮、上柱國李崇屯兵幽州,皆為突厥所敗。於是,突厥縱兵自木硤、石門(今寧夏固原西南和西北)分兩路進擊,盡掠武威、金城(今蘭州)、天水、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上郡(今陝西富縣)、弘化、延安(今延安東北)等地。沙缽略可汗欲繼續南進,達頭可汗不從,引兵退走。長孫晟乘勢用計,讓沙缽略可汗之侄染幹告訴沙缽略:「鐵勒(居突厥以北游牧族)等反,欲襲其牙」(《隋書·長孫晟列傳》)。沙缽略可汗恐老營有失,遂撤兵出塞。
  此戰,沙缽略可汗乘隋朝新立,實力尚不夠充實之機,依靠大騎兵集團的快速機動,全面攻掠隋北方要地,迫隋進行戰略防禦,處處抗拒,或作有限還擊,敗多勝少。隋在加強各地守禦作戰的同時,施用分化突厥,削弱和孤立沙缽略的策略,終於遏制了突厥大規模攻勢的發展,長孫晟可謂居功至偉。經過此戰作戰,隋文帝深知突厥危害之大,為使隋立於不敗之地,隋文帝暫時實行戰略防禦,同時加強反攻準備,充實國力、軍力。至開皇三年(583)四月,隋文帝乘突厥內部矛盾加劇與災荒嚴重之機,命楊爽、河間王楊弘、上柱國豆盧勤、秦州總管竇榮定等並為行軍元帥,率軍分道反擊突厥。
  五月,竇榮定率九總管、步騎兵三萬出涼州(治今甘肅武威)道,在高越原(今甘肅民勤西北)數敗阿波可汗軍。正在竇榮定軍中任偏將的長孫晟,乘機離間突厥,派人對阿波可汗說:「攝圖每來,戰皆大勝。阿波才入,便即致敗,此乃突厥之恥??,豈不內愧于心乎?且攝圖之與阿波,兵勢本敵。今攝圖日勝,為眾所崇,阿波不利,為國生辱。攝圖必當因以罪歸於阿波,成其夙計,滅北牙矣。願自量度,能御之乎」。阿波可汗使者到後,長孫晟又對使者說:「今達頭與隋連和,而攝圖不能製。可汗何不依附天子,連結達頭,相合為強,此萬全之計。豈若喪兵負罪,歸就攝圖,受其戮辱邪?」阿波可汗接受長孫晟的建議,留在塞上,派人隨長孫晟入朝。
  時沙缽略可汗與衛王軍戰於白道,沙缽略可汗敗走至磧,聞阿波可汗心懷二意,加上平日素忌阿波可汗驍悍,沙缽略可汗一氣之下抄略了阿波可汗所據之北牙,盡獲其眾並殺其母。阿波可汗還無所歸,遂西奔達頭可汗,達頭可汗聞訊大怒,遂借兵十餘萬與阿波可汗,東擊沙缽略可汗,復得故地,收聚散卒數万,與沙缽略可汗對壘,阿波可汗頻勝,勢力益增。沙缽略可汗則從此由強變弱。於是又遣使向隋朝貢,並言公主自請改姓,乞為隋文帝女,隋文帝許之。
  開皇四年(584),隋文帝遣長孫晟以副使職隨虞慶則出使沙缽略可汗,賜公主姓為楊氏,改封大義公主。沙缽略可汗奉詔時不行跪拜之禮。長孫晟勸說道:「突厥與隋俱是大國天子,可汗不起,安敢違意。但可賀敦為帝女,則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無禮,不敬婦公乎?」沙缽略可汗這才笑著對左右官員說:「須拜婦公,我從之耳」(《隋書·長孫晟列傳》)。於是乃拜詔書。長孫晟還朝後授儀同三司、左勳衛車騎將軍。
  開皇五年(585)七月,沙缽略可汗向隋請和稱藩。從此北部邊患基本消除,解除了隋朝南下滅陳的後顧之憂。
  開皇七年(587)四月,沙缽略可汗卒,其部眾立其弟處羅侯為莫何可汗,請隋廷承認。隋廷遣長孫晟持節前去祝賀,並賜以鼓吹旗幡,拜其弟處羅侯為莫何可汗,其子雍閭為都蘭可汗(即葉護可汗)。處羅侯趁機對長孫晟說:「阿波為天所滅,與五六千騎在山谷間,伏聽詔旨,當取之以獻」。當時隋文帝正召集文武官商議此事,樂安公元諧認為:「請就彼梟首,以懲其惡」。而武陽公李充則認為應請生將入朝,顯戮以示百姓。隋文帝問長孫晟:「於卿何如?」長孫晟回答說:「若突厥背誕,須齊之以刑。今其昆弟自相夷滅,阿波之惡,非負國家,因其困窮,取而為戮,恐非招遠之道,不如兩存之」。隋文帝納其言。莫何可汗隨即率部打著隋所賜旗鼓西擊阿波可汗。阿波部下以為莫何已得隋兵助陣,喪失鬥志,望風歸降。莫何可汗遂生擒阿波可汗。
  開皇八年(588)十一月,莫何可汗繼續西擊鄰國,中流矢而死,都蘭可汗繼位。長孫晟奉命攜帶陳國所獻寶器的前去弔唁。
  開皇十三年(593),流民楊欽流亡至都蘭可汗處,謊稱彭國公劉昶與宇文氏女共謀反隋,特遣其來密告於大義公主。對此,都蘭可汗深信不已,從此不向隋朝進貢。為探聽突厥動向,長孫晟奉命出使突厥。大義公主見到長孫晟後,言辭不遜,並派心腹安遂迦與楊欽計議,煽動都蘭可汗反隋。長孫晟回京後,將此事俱奏。隋文帝再次派長孫晟出使突厥,向都藍可汗索要楊欽。都藍可汗不願交出楊欽,便謊稱:「檢校客內,無此色人」。長孫晟遂便買通其帳下達官,探知楊欽之所在,趁夜將其抓獲,並帶到都藍可汗面前質問。結果公主謀反之事被揭露,突厥人聞後大為恥辱。都藍可汗不得已,只好將安遂迦等人拘捕,交給長孫晟帶回。回京後,隋文帝大喜,為長孫晟加授開府,並遣其再次入藩,誅殺大義公主。
  是年,都藍可汗又向隋朝上表請婚,朝廷準備答應時,長孫晟上奏說:「臣觀雍閭反覆無信,特共玷厥有隙,所以依倚國家。縱與為婚,終當必叛。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靈,玷厥、染幹必又受其徵發。強而更反,後恐難圖。且染幹者,處羅侯之子,素有誠款,於今兩世。臣前與相見,亦乞通婚,不如許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撫馴,使敵雍閭,以為邊捍」。隋文帝准其所奏,並派長孫晟告知突利可汗(即染幹)許配公主之事。
  開皇十七年(597),突利可汗派五百騎隨長孫晟來迎娶,隋以宗女封安義公主妻之。突利可汗依長孫晟之說,率眾南徙,居度斤舊鎮。此時都藍可汗氣怒,常率部抄略隋境。突利可汗察知其動靜,即派人報隋。因此都藍可汗每次入邊,都因隋邊境都先有防備而未能得逞。
  開皇十九年(599)二月,突利可汗奏報都蘭可汗製造攻城器械,準備攻擊大同城(在今內蒙烏拉特前旗東北)。隋文帝命漢王楊諒為元帥(實際未親臨前線),以尚書左僕射高熲出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尚書右僕射楊素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上柱國燕榮出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三路進擊突厥。
  都蘭可汗得知隋軍來攻,大懼,遂與達頭可汗結盟,合兵掩擊突利,雙方在長城下展開激戰,突利可汗大敗。都蘭盡殺突利的兄弟子侄,然後率部渡河進入蔚州(治靈丘,今屬山西)。突利與長孫晟獨率五騎趁夜南逃,天明時行約百餘里,並收集數百名散騎。此時突利可汗卻對長孫晟說:「今兵敗入朝,一降人耳,大隋天子豈禮我乎?玷厥雖來,本無冤隙,若往投之,必相存」。長孫晟聞後,知其有二心,遂暗中派人入伏遠鎮(今山西大同西北),令鎮中速舉烽火。突利可汗見四處烽火俱燃,便問長孫晟:「城上然烽何也?」長孫晟謊稱:「城高地迥,必遙見賊來。我國家法,若賊少舉二烽,來多舉三烽,大逼舉四烽,使見賊多而又近耳」。突利可汗聞後大懼,對其部眾說:「追兵已逼,且可投城」。入鎮後,長孫晟留其達官執室以領其眾,自帶突利可汗於四月入朝。隋文帝聞後,大喜,進授長孫晟左勳衛驃騎將軍,持節護突厥。
  四月,高穎命上柱國趙仲卿率兵三千為前鋒,大破突厥,都蘭可汗敗逃,後被其部下所殺。楊素軍在靈州以北地區與達頭可汗部遭遇,也大敗突厥,達頭可汗帶著重傷逃跑,其眾死傷不可勝數。十月,隋冊封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並賜射於武安殿。隋文帝選善射者十二人,分為兩隊。啟民可汗說:「臣由長孫大使得見天子,今日賜射,願入其朋」。隋文帝同意。啟民可汗給長孫晟六支箭,發發皆中,結果啟民可汗一隊獲勝。時有群鳥飛過,隋文帝對長孫晟說:「公善彈,為我取之」。結果十發皆中,鳥應丸而落。是日,百官得賞,其中長孫晟居多。
  隨後長孫晟率5萬人在朔州西北築大利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給啟民可汗駐守,令其招撫突厥其它部落。從四月至此,前後歸附者萬餘口,其中包括都藍可汗之弟都速等。長孫晟將歸附之人全部安置妥當,從此突厥歸附。可以說長孫晟為分化瓦解突厥,促進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時安義公主已卒,隋文帝又派長孫晟持節送宗女義成公主嫁給啟民可汗。長孫晟又上奏說:「染幹部落歸者既眾,雖在長城之內,猶被雍閭抄略,往來辛苦,不得寧居。請徙五原,以河為固,於夏、勝兩州之間,東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為橫塹,令處其內,任情放牧,免於抄略,人必自安」。此舉得到隋文帝的同意。
  十二月,突厥都蘭可汗被部下所殺(都蘭可汗被殺的時間《隋書·長孫晟列傳》和《北史·長孫晟列傳》均記載為開皇二十年,有誤,這里以《隋書·高祖紀》《北史·高祖紀》及《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八》中的記載為準),其部落大亂。為挽救突厥頹勢,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長孫晟乘機上奏說:「今王師臨境,戰數有功,賊內攜離,其主被殺,乘此招誘,必並來降,請遣染幹部下分頭招慰」。隋文帝許之,都蘭部果然盡來歸附。步迦可汗得此消息後,大為恐怖,遂於開皇二十年(600)四月率兵進犯隋邊。隋文帝命晉王楊廣、尚書右僕射楊素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漢王楊諒、柱國史萬歲出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合擊步迦可汗。
  文帝詔長孫晟為秦川行軍總管,率突厥歸附各部為前鋒,隨與晉王楊廣出征。時步迦可汗正與楊廣對峙不下,長孫晟由於熟悉突厥民俗風情,知其人馬均需飲用泉水,便獻計說:「突厥飲泉,易可行毒」。於是命人在泉水上游撒放毒藥。突厥人、畜飲水後很多被毒死,人心惶惶,在驚道:「天雨惡水,其亡我乎」遂連夜遁逃。長孫晟率部追擊,斬殺突厥千餘人,俘百餘口,六畜數千頭。楊廣大喜,遂引長孫晟入內帳,把酒言歡。時有突厥達官來降,坐在帳內,說「突厥之內,大畏長孫總管,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稱為閃電。」楊廣笑著說:「將軍震怒,威行域外,遂與雷霆為此,一何壯言!」凱旋回京後,授長孫晟上開府儀同三司,並再次還大利城,安撫新歸附之眾。步迦可汗逃至大斤山(即今內蒙大青山)時,與史萬歲一路隋軍相遇,結果大敗,慌忙引軍回撤。不久,步迦可汗又派他的侄子俟利伐從沙漠東面攻打啟民可汗,隋文帝再次發兵協助啟民可汗防守軍事要道,俟利伐只得退入沙漠。啟民可汗大為感動,表示願千世萬代永為隋臣。
  仁壽元年(601),長孫晟上奏說:「臣夜登城樓,望見磧北有赤氣,長百餘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謹驗兵書,此名灑血,其下之國必且破亡。欲滅匈奴,宜在今日」。隋文帝詔令楊素為行軍元帥,長孫晟為受降使者,援助啟民可汗北擊步迦可汗。
  仁壽二年(602)三月,軍至黃河,正值突厥思力俟斤(官名)等率部渡過黃河,襲擾已經歸降隋王朝的突厥啟民可汗,掠走男女六千人、牲畜二十餘萬頭。長孫晟與上大將軍梁默奉楊素之命率輕騎追擊,轉戰六十餘里,大敗突厥。長孫晟又教啟民可汗分遣使者,往北方鐵勒等部招撫歸附。
  仁壽三年(603),有鐵勒、思結、伏和具、渾、斛薩、阿拔、僕骨等十餘部背離步迦可汗,降於啟民可汗。步迦可汗部潰不成軍,西奔吐谷渾。長孫晟送啟民可汗安置於磧口(今呼和浩特北),啟民可汗於是盡得步迦可汗之眾。隨後多年,啟民可汗與隋一直保持親善。事畢,長孫晟回朝。
  仁壽四年(604),隋文帝病崩。由於隋煬帝和長孫晟有過舊交,加上要拉攏長孫晟,遂以長孫晟為內衙宿衛,知門禁事,即日拜左領軍將軍。不久,漢王楊諒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起兵反對其兄楊廣即位。楊諒是隋文帝的五子,曾任并州總管,統領西起太行山,東至渤海,北達燕門關,南距黃河的五十二個州,長年據守在當時天下出精兵之地。楊諒對楊廣奪取楊勇的太子地位心懷不滿。及蜀王楊秀得罪,尤不自安,恐殃及己身,暗中準備起兵。而隋文帝崩後,楊諒更感到安全難保,遂起兵反煬帝。
  由於綦良、餘公理等各路隋軍出師不利,節節敗退。隋煬帝採納了楊素的推薦,以前江州刺史李子雄為上大將軍,並以長孫晟為相州刺史,徵集山東兵,與李子雄共同配合鎮壓諒軍。由於長孫晟的兒子在楊諒部下,所以長孫晟推辭說:「有男行布,今在逆地,忽蒙此任,情所不安。」隋煬帝說:「公著勤誠,朕之所悉。今相州之地,本是齊都,人俗澆浮,易可騷擾。儻生變動,賊勢即張,思所以鎮之,非公莫可。公體國之深,終不可以兒害義,故用相委,公其勿辭」(《隋書·長孫晟列傳》)。長孫晟奉命出兵,破楊諒,回軍後轉為武衛將軍。
  大業三年(607),煬帝欲北巡至榆林,欲出塞外,陳兵耀武。因怕啟民可汗驚懼,便先派長孫晟到啟民可汗部喻旨。啟民可汗聞後,便召所部奚、室韋等數十個部落的酋長齊集迎帝。長孫晟見此處雜草叢生,欲令啟民可汗親自除之,並讓各部酋長看到,使之明白天子之威重。於是長孫晟手指帳前之草說:「此根大香。」啟民可汗聞後說:「殊不香也。」長孫晟又說:「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灑掃,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
  啟民可汗這才悟其本意,說:「奴罪過。奴之骨肉,皆天子賜也,得效筋力,豈敢有辭?特以邊人不知法耳,賴將軍恩澤而教導之。將軍之惠,奴之幸也」。遂拔佩刀,親自除草。其餘各部族長見後,爭相效之。啟民可汗又發命舉國就役開御道,西起榆林,東達於薊,長三千里,寬百步。隋煬帝聽到此事,對長孫晟的辦法非常讚賞。後長孫晟除淮陽太守,未赴任,復為右驍衛將軍。
  大業五年(609),長孫晟去世,時年五十八。隋煬帝深表悼惜,賜贈甚厚。少子長孫無忌嗣。同年,誠心歸順隋朝的啟民可汗也去世。大業十一年(615)八月,隋煬帝出塞北巡,於雁門為突厥始畢可汗(啟民可汗之子,名為咄吉)所圍,隋煬帝慨嘆道:「向使長孫晟在,不令匈奴至此!」長孫晟長子長孫行布,也多謀略,有父風。後漢王楊諒起兵,長孫行布奉命守城,遂於豆盧毓等閉門拒楊諒入城,城破遇害。次子長孫恆安,以兄功授鷹揚郎將。少子長孫無忌為唐朝貞觀名臣。長孫晟的女兒嫁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後,立其為皇后,她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孫皇后,為中國婦女的傑出代表。因此在唐貞觀朝,長孫晟被追贈為司空、上柱國、齊國公,諡曰獻。
  長孫晟「好奇計,務功名。性至孝,居憂毀瘠,為朝士所稱。」「晟體資英武,兼包奇略,因機制變,懷彼戎夷。傾巢盡落,屈膝稽顙,塞垣絕鳴鏑之旅,渭橋有單于之拜。惠流邊朔,功光王府,保茲爵祿,不亦宜乎!」長孫晟在其一生中,同突厥交往達二十餘年,雖未指揮過大的作戰,但憑其出眾的謀略,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安寧,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一個強大的突厥帝國,從根本上就是毀於長孫晟之手,此功非常人所能及也!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