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史上最偉大的“私生子”

史上最偉大的“私生子”

  古今中外,都有一句流行廣泛的罵人話:私孩子(私生子),這是最惡毒的語言垃圾之一:被人罵做私生子無疑是奇恥大辱,而真正的私生子他們的命運大多也極為悲慘。然而,中外歷史上,卻有極個別的私生子因特殊的因緣際會,成為那個時代的人傑和精英,輝煌一時,名垂後世。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其中的六位最具歷史影響和地位的“私生子”:
  第一位:“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即嬴政,秦莊襄王之子(有人說他是呂不韋的私生子),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史記》記載,嬴政的父親子楚在趙國做人質時,當時趙國的政治投機商呂不韋鉆了秦國宮廷的大空子。呂不韋與子楚密謀,由呂上下活動,竭力促成子楚成為秦國的太子。並想方設法讓子楚與懷有自己骨肉的歌舞女趙姬結合。趙姬生下嬴政後自然成了子楚夫人。子楚坐了3年王位,便死掉了。公元前247年,剛13歲的贏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因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呂不韋和趙太后之手。這樣,就有了秦始皇是私生子之說。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
  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也只有數人能與之相比。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沈重的災難,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正如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評論的:“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但秦僅二世而亡,其中的歷史教訓足以警世後人,引以為鑒。秦始皇稱帝後,主張“事皆決於法”,從而高揚起“法治主義”的大旗,以理天下。直到今天,法治主義也是個十分誘人的主張,而法制社會更是今人努力在追求的一種理想社會境界。難道在幾千年前,這位極權皇帝就已經實行了法治主義嗎?到底什麽是法治主義?秦始皇搞的“事皆決於法”是否是法治主義?這對於了解中國傳統的法治思想將不無益處。
  由此可見,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專制獨裁的“暴君”。
  第二位:“一代戰神”衛青
  據《史記》記載,衛青(?~前106),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人。他的母親在平陽公主家做女僕,因丈夫姓衛,她就被稱為衛媼。衛媼生有一男三女,即兒子長君,長女君孺、次女少兒、三女子夫。丈夫死後,她仍在平陽侯家中幫傭,與同在平陽侯家中做事的縣吏鄭季私通,生了衛青。由此可見,秦始皇的私生子身份歷史還有爭議的話,那衛青卻是確鑿無疑的私生子。按常理說,像他這樣的卑微身份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裏是永遠沒有出頭之日的。據《史記》記載,有一次,衛青跟隨別人來到甘泉宮,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後說:“你現在窮困,將來定為貴人,官至封侯。”衛青笑道:“我身為人奴,只求免遭笞罵,已是萬幸,哪裏談得上立功封侯呢?”連他自己也明白自己的處境。但是衛青卻相當幸運,一是他的異母姐姐衛子夫得幸武帝,他得以入宮當差,有了直接接觸漢帝國最高領導人漢武帝的機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是中國亙古不變的規律。二是因為他童年的苦難磨練了他的性格沈穩堅毅,他的勤奮也使他粗通兵法,才能卓越。三還在於漢武帝的用人不拘一格,慧眼識英雄。現在看來,這可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幸事!武帝很快發現了他這位小舅子的出眾才能,不斷委以重任,不久就提升衛青為建章監、侍中,遷大中大夫(當然,其中也肯定沾了他姐姐的光)。元光六年(前129)春,衛青以車騎將軍率萬騎出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擊匈奴,進至龍城(今內蒙古東、西烏珠穆沁旗境),斬獲700人,受爵關內侯。初出茅廬就展露鋒芒,從此開始了他輝煌的戎馬生涯。元朔元年(前128)秋,衛青又受命率3萬騎出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境)反擊匈奴,斬獲數千。二年春,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出雲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闕(今內蒙古臨河西北),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獲數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開辟其後出擊匈奴單於本部的基地,受封長平侯。五年春,率騎兵3萬出高闕六七百里,夜襲右賢王,俘獲1.5萬人,拜大將軍,統領眾將。六年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今和林格爾西北)擊漠南單於大本營,殲萬餘人(見河南漠南之戰)。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將軍、5萬騎出定襄奔襲匈奴,擊潰單於本部,追至掣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面支脈)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是役斬獲近兩萬人,給匈奴以沈重打擊。這次戰役,漢軍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氣大傷。從此以後,匈奴逐漸向西北遷徙,出現了“漠南無王庭”,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基本上解除了。衛青也因功與霍去病並為大司馬。
  有意思的是,家奴出身的衛青變成了貴極人臣的大將軍後,竟娶了他當年的主人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時遷事移,當年的僕人就這樣做了主人的丈夫。這樣一來,衛青與漢武帝親上加親,更受寵信。但衛青為人謙讓仁和,敬重賢才,從不以勢壓人。後來,漢武帝對霍去病恩寵日盛,霍去病的聲望超過了他的舅舅衛青,過去奔走於大將軍門下的許多故舊,都轉到了霍去病門下。衛青門前頓顯冷落,可他不以為然,認為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願地過著恬淡平靜的生活。在兩漢時期,左右朝政的外戚大多是靠裙帶關系竅居高位的,而衛青、霍去病卻是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正因為如此,即使後來衛子夫失寵,二人在朝廷的地位也絲毫未受影響。
  衛青一生七次率兵擊匈奴。用兵敢於深入,奇正兼擅;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為其效力;處世謹慎,奉法守職。漠北大戰後未再出征。 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對士卒體恤較多,能與將士同甘苦,威信很高。
  公元前 106年,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去世,漢武帝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東邊特地為衛青修建了一座象廬山(匈奴境內的一座山)的墳墓,以象征衛青一生的赫赫戰功。
  第三位:“少年英才”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117年),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霍去病出生在一個傳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陽公主府的女僕衛少兒(衛青的異母姐姐,參見上文)與平陽縣小吏霍仲孺的結晶,這位小吏不敢承認自己跟公主的女僕私通,於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嫖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殲2000餘人,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前121)任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與衛青各率5萬騎過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進擊匈奴。霍去病擊敗左賢王部後,乘勝追擊,深入2000餘里,殲7萬餘人。後升任大司馬,與衛青同掌兵權。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敢,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匈奴之患是古代中國秦漢時期的夢魘。但經過漠南、河西、漠北3場戰役匈奴之患終於基本從中國歷史上消失。這次漢朝向北推進到沙漠邊緣,而且占領了全部河西走廊與青海新疆部分地區,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漢人的生存空間第一次大規模伸展,幾乎奪取了匈奴東胡的全部邊緣根據地。
  霍去病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在世界古代軍事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一是騎兵的建設與使用。武帝時期,是中國軍制史上由車騎並用向以騎兵為作戰主體這一重大轉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階段。大規模使用騎兵集團,快速機動,長途奔襲,是漢軍前期戰勝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漢代騎兵的發展大致可以漢武帝為界劃分階段,此前是騎兵與車兵並重,此後則由騎兵完全取代車兵,進而成為漢代軍隊的主力兵種。二是突襲作戰戰術的運用。霍去病的作戰方略可以說是對漢軍戰術觀念的革新。他的作戰可謂是迂回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對其實行毀滅性打擊。兩次河西會戰,其所部兵馬放棄輜重物資,輕裝速行,就地取食,趁匈奴立足未穩的機會迅速發動主力決戰。一舉將其徹底殲滅,斬斷匈奴右臂。所謂的就地取食,就是對匈奴後方進行搶掠,以補充軍需物資。這一方略不但解決的自身的補給問題,而且最大程度的打擊了匈奴的生產能力。使匈奴的經濟遭到極大摧毀,從而使漢朝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確立了對匈奴的絕對優勢。
  後人對霍去病將軍的仰慕和喜愛的情結,不光是對少年英雄的懷念與哀思,更重要的本質內容其實是對尚武精神的推崇與向往。所以霍去病打的戰役是漢民族戰爭史中最為蕩氣回腸的,他的勝利已不單是幾次對外戰爭的完勝,更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徵的豐碑,整個漢民族為之驕傲,它鼓舞感召著一代一代的漢族兒女,他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更讓無數性情漢子血脈賁張。正因為如此,霍去病成為了古代士人與將領共同偶像,人們競相歌詠他、崇敬他、熱愛他,自古至今延綿千年。
  衛青、霍去病這對甥舅將星、大漢雙雄對匈奴的毀滅性打擊還帶來了另一個影響了整個世界的重大後果:被迫西遷的匈奴人後來逐步到達歐洲,在他們傑出的領袖阿提拉王的統帥下繼續向西歐進軍,直接引發了歐洲的民族大遷徙浪潮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使歐洲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第四位:“世界君王”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一世,古羅馬帝國皇帝 (306~337),史稱君士坦丁大帝,出生於羅馬帝國上麥西亞行省的內索斯(今塞爾維亞東部的尼什)。他是帝國的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的長子。據說君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是一家小旅店的女僕,君士坦丁是她與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私生子。當293年君士坦提烏斯被西部帝國的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努斯任命為凱撒後,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就離棄了海倫娜而與馬克西米努斯之女狄奧多拉結婚。
  君士坦丁早年從軍,參加對埃及和薩珊波斯的戰爭。305年隨父(西羅馬帝國皇帝)出征不列顛。306年其父死後,被軍隊擁立為皇帝。312年在意大利北部戰勝帝位競爭者馬克森西,確立其對帝國西部的統治。翌年為爭取基督教會支持,與東部皇帝李錫尼共同發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並歸還過去沒收的教產。此後征戰於萊茵河、多瑙河一帶,阻止了日耳曼人南下。323年與李錫尼決裂,在阿德裏安堡(今埃迪爾內)和克裏索普利斯打敗李錫尼的軍隊。翌年統一帝國,成為唯一皇帝。他大力推行先帝戴克裏先開創的軍政改革,實行文武分治,進一步將軍權集中在皇帝手中,並以禦前軍代替禁衛軍,把軍隊分為邊防軍團和內地機動軍團。330年將帝國首都從羅馬遷到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去世前受洗為基督教徒。
  君士坦丁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擁有強健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但據說內心極其虛弱和怯懦,不得不用珠光寶氣來掩飾自己,實際上是一個輕度人格分裂者。他頗具仁愛之心,但曾毒死過他能幹的親生兒子。他曾經施行過仁政,給貧困人口以救助,但很快就變本加厲地成為貧苦人的壓迫者。他頒布法令,規定奴隸主有權鞭打奴隸至死,對奴隸逃亡者加重處罰。更重要的是,他嚴禁隸農逃亡,規定隸農及其後代必須固著在主人的土地上,對逃亡的隸農應帶上鐐銬解歸原主。這就開啟了中世紀農奴制的先聲。此外,他還將手工業者進一步固著在他們所屬的公會裏。他規定造幣、面包、屠宰等行業為終身和世襲行業,這對中世紀的城市行會制度也有很大影響。
  君士坦丁統一羅馬帝國之後,致力於加強皇帝本人的獨裁權力。他廢除了四帝共治制,分封他的子侄統治各地;廢除了近衛軍,改用皇帝直接控制的宮廷親衛隊來代替它,並降低邊疆駐軍的實力;同時進一步神化皇帝本人。自屋大維時代開始不斷強化和神化的皇權,到了君士坦丁時代,終於達到了它的頂峰。
  盡管隨著羅馬帝國疆域擴大,拜占庭位置顯得日益重要,但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它卻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君士坦丁重建並擴建了拜占庭330年宣布遷都拜占庭為君士坦丁堡,從此,這個城市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歷史,君士坦丁的名字與這個城市溶為一體,直到1453年。(該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陷,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因為上述種種舉措,君士坦丁已足以排進世界歷史上有影響的帝王之列。但還有一個更為深遠的變化,使得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發展都打上了他的烙印,那就是基督教。
  313年,君士坦丁和東部皇帝李錫尼聯合頒布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並歸還了以前所沒收的基督教堂和財產。這是基督教發展歷程中的重大轉折。君士坦丁從未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但他的政策明顯是鼓勵該教的發展。他頒布法令賜予基督教以諸多特權,如教會有權接受遺產和捐贈,教會神職人員豁免賦稅和徭役等,在他統治時期,信奉基督教成了晉升國家高級職位的一個捷徑。他本人還建造了多座知名教堂,如耶路撒冷聖墓教堂等。經君士坦丁時代之後,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動搖,終於在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惟我獨尊的時代。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的貢獻還不只與此。當時基督教已分裂成幾大派系,其中正統教會主張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說,而以亞歷山大裏亞主教阿裏烏斯為代表的一派則否認三位一體,認為只有聖父才是永恒的,這一派同時還主張教徒安於清貧。為幫助教會統一教義和組織,君士坦丁於323年在尼西亞召集了主教大會,這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結。大會通過了《尼西亞信條》,堅持了正統教會的三位一體說為正統,斥責阿裏烏斯派為異端,將阿裏烏斯革除出教會。337年,君士坦丁臨終前接受了洗禮,以一個基督徒的真面目升向他夢想中的天國。
  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無數傑出的帝王,如亞歷山大大帝,查理曼,拿破侖,成吉思汗,秦始皇等等,但他們或許破壞有餘,建設不足,或許建立的帝國持續時間太短,或許他們功業的影響只局限於少數國家地區,而不能像君士坦丁這樣有著長久而遍及世界的影響。歐麥爾一世和阿育王對伊斯蘭教和佛教有著與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相類似的影響,但伊斯蘭教和佛教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畢竟不能與基督教相比。實際上,即使在甚少基督徒的中國,也不知不覺地接受了許多基督教的贈予,如公元紀年(實際上是耶穌基督紀年)、星期日、一夫一妻制、聖誕節、普世精神、懺悔和感恩精神等等。綜上所述,君士坦丁大帝應居於這個帝王排行榜之首位。
  第五位:“曠世全才”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 (1452~1519)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公證人,家庭富有,母為普通農婦,是他們的非婚生子(私生子)。    
  達‧芬奇無論是在藝術領域,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的眼光與科學知識水平超越了他的時代。 在天文學方面,達‧芬奇對傳統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達‧芬奇還認為月亮自身並不發光,他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於哥白尼“太陽中心說”。在物理學上,達‧芬奇重新發現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醫學方面,達‧芬奇在解剖學和生理學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在建築方面,達‧芬奇表現出卓越的才華。他設計過橋梁、教堂、圓屋頂建築和城市下水道。在城市街道設計中,他將車馬道和人行道分開;設計城市建築時,具體規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寬度。米蘭的護城河就是他設計和建造的。達‧芬奇對水利學的研究比意大利的學者克斯鐵列早一個世紀。為了排除泥沙,他作了疏通亞諾河的施工計劃。他設計並親自主持修建了米蘭至帕維亞的運河灌溉工程。由他經手建造的一些水庫、水閘、攔水壩便利了農田灌溉,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些水利設施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達‧芬奇的研究和發明還涉及到軍事和機械方面,他發明了飛行機械、直升飛機、降落傘、機關槍、手榴彈、坦克車、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起重機等等。地質學方面,達‧芬奇根據高山上有海中動物化石的事實推斷出地殼有過變動,指出地球上洪水的痕跡是海陸變遷的證明,這個思想與300年後赫頓在地質學方面的發現頗為近似。並且在麥哲倫環球航行之前,他就計算出地球的直徑為7000餘英哩。他還在數學領域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可以說,達‧芬奇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學的每一部門,他的思想和才能深入到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全面發展的學者。但是,達‧芬奇的大多數著作和手稿都沒有發表,直到他逝世後多年才被世人所發現。科學史家丹皮爾這樣評論達‧芬奇,“如果他當初發表他的著作的話,科學本來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後的局面。”
  達‧芬奇更是一位藝術大師。說到藝術創作,在文藝復興時期當數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成就最高。他們的藝術成就達到了西方造型藝術繼古希臘之後的第二次高峰,僅繪畫而言,則達到了歐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達‧芬奇最為突出,恩格斯稱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藝術創作方面,達‧芬奇解決了造型藝術三個領域——建築、雕刻、繪畫中的重大課題:一是解決了紀念性中央圓屋頂建築物設計和理想城市的規劃問題;二是完成了15世紀以來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騎馬紀念碑雕像的課題;三是解決了當時繪畫中兩個重要領域紀念性壁畫和祭壇畫的問題。 達‧芬奇的藝術作品不僅象鏡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還以思考指導創作,從自然界中觀察和選擇美的部分加以表現。壁畫《最後的晚餐》、祭壇畫《巖間聖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工程師和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他在幾乎每個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代的學者稱他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學者”,是一位“曠世奇才”。
  第六位:“處女國王”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公元1533~公元1603 ,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湧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伊麗莎白於1533年出生在英格蘭的格林威治。她父親是領導英國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親安妮‧博琳是亨利的第二個妻子。1536年安妮被斬首,幾個月以後英國國會宣布當時三歲的伊麗莎白是私生子(這一直是大多數英國天主教徒的看法,因為他們認為亨利和原配妻子離婚是非法的)。盡管遭到了英國國會的這種挫折,伊麗莎白還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1547年當伊麗莎白13歲的時候,亨利八世死了。在隨後的十一年中英國統治者的功績並不是特別突出。伊麗莎白同父異母的弟弟愛德華六世從1547年執政一直到1553年。在他的統治下,政府推行堅決支持英國新教的政策。瑪麗一世在其隨後當政的五年期間,支持羅馬教皇的至高權力,恢復了羅馬天主教。
  在瑪麗統治期間,英國國教徒遭到迫害,約有300人被處以死刑(這使女王有了一個不光彩的綽號“血腥瑪麗”)。伊麗莎白被逮捕,並被押在倫敦塔,雖然後來被釋放,但在一個時期內生命仍處於危險之中。1558年當瑪麗死去由25歲的伊麗莎白繼位時,舉國一片歡騰。
  伊麗莎白當政時的主要功績可歸納如下。第一,她領導英國在沒有嚴重流血的情況下通過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階段。這與德意志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照,那裏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喪生。由於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除了英國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間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統一。第二,她執政的45年是世界上偉大民族之一的黃金時代。第三,在她執政期間,英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列強國,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一直保持著這種列強國的地位。
  盡管如此,現代的研究表明,伊麗莎白一世的功績顯然沒有人們所料想的那樣偉大。一方面,英西戰爭未能真正使英國成為海上霸主,西班牙無敵艦隊雖然受到了重創,但它並沒有真正被消滅。西班牙依靠它龐大的殖民體系和富庶的經濟輕易的彌補了戰爭造成的財政損失。西班牙真正退出歷史舞臺是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之後。另外,伊麗莎白在處理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問題上也有失偏頗。1603年伊麗莎白去世之前,由於信仰新教英格蘭已經成為英倫地區的絕對主宰,伊麗莎白女王本人又因為信仰新教而被羅馬教皇開除教籍,她就不得不採取一些極端方法迫害天主教徒,這引發了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強烈不滿。此後英格蘭和愛爾蘭矛盾連連,直到1921年英國政府承認南愛爾蘭地區獨立,而北愛由雙方共管。
  無論如何,伊麗莎白女王為後來的英國留下了一筆不小的寶貴遺產。1603年,女王去世於格林尼治,蘇格蘭女王瑪麗的兒子詹姆斯六世兼領英格蘭國王,稱詹姆斯一世,蘇格蘭和英格蘭出現了短暫的統一。而英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王朝斯圖亞特王朝的開始也宣告著封建時代的結束。
  所謂“時勢造英雄”,上述六位傑出人物雖然背著“私生子”的人生陰影,但是一方面由於他們個人的出眾才能,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的幸運和機遇,最終都成為歷史上的傑出人物。總之,“英雄不問出身”,不管他是私生孽子還是下裏巴人,只要有足夠的才能和幸運,善於抓住機遇,誰都有可能成功!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