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草根皇帝朱元璋為何愛讀書?

草根皇帝朱元璋為何愛讀書?

  很多人知道,朱元璋出身草根,家境貧寒,放過牛羊,當過和尚,也曾經乞討,後來通過農民起義建立明朝。但對他酷愛讀書卻知之甚少。 事實上,他小時候上過數月私塾,既就學,聰明過人,但終因缺錢輟學,只得去給地主放牛羊。父母雙亡後,乞討流浪淮西。淮西的遊歷,使朱元璋眼界大開,17歲重返寺院,始知立志勤學,跟幾個老和尚學習佛經。
  由於根底淺,基礎差,有些書讀不懂,或不全懂,他就不恥下問,向有學問的人請教。參加農民起義後,李善長、馮國用、陶安、夏煜、朱升、朱瀟、劉基等一批儒士前來投奔,他們引經據典,談古論今,幫他分析形勢,出謀劃策,使朱元璋進一步領悟到讀書的重要性。於是,他更加發奮學習,時乃尋儒問道。每到一處,就設法招攬儒士,留置幕府,朝夕相處,講經論史。同時,令有司訪求古書籍,藏之秘府。每天早起晚睡,擠時間閱讀。登基後,還特在京師奉天門東邊設文淵閣,盡貯古今載籍,置大學士員。他處理完公務,常抽空去那裡,命鴻儒進經史,自批閱,終日忘倦。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朱元璋的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不僅能讀懂古人深奧的著作,還能動筆為文作詩。他曾得意地對侍臣說:「朕本田家子,未嘗從師指授,然讀出成文,釋然開悟,豈非天生聖天子耶?」朱元璋經常親自動筆,起草命令告示或其他文稿。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一口氣便可擬就一篇文稿。篇幅較大的著述,幾天的功夫也可完稿。洪武七年十二月,他在政務繁忙之際,抽空撰寫《御法道德經》,從初三開筆,到十三日即殺青完稿。
  朱元璋認為,讀書是為了應用,可以吸取古人成敗的教訓,作為自己統治的依據。他讀書之後,經常能夠聯繫實際,對許多問題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他提倡改進文風,下令不准寫那些譁眾取寵,專門雕琢文字的文章,強調寫文章要講求實效。
  由於朱元璋的刻苦自學,到了中年即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寫文章,而且還能填詩做賦,吟詩聯對。據史料記載,朱元璋一生寫下大量著述,除7卷、20卷、30卷、55卷等幾種版本的《御制文集》外,他還親筆撰寫了《資世通訓》、《祖訓錄》、《皇明祖訓》、《御制大誥》(初、續、三編)、《大誥武臣》、《御法洪範》、《御法道德經》、《集注金剛經》、《周顛仙人傳》等著述。若按時下的標準,弄個兼職教授和博導的頭銜,是完全夠格的。
  朱元璋作為封建社會帝王,尚知讀書之重要,學習之必需,我們今天有些官員們為何就不能好學不倦,持之以恆,把讀書看得如同穿衣吃飯一樣重要?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見,古人對讀書的情有獨鍾。其實,對於任何人而言,讀書最大的好處在於: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面對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讀書是最佳的潤滑劑;面對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讀書是最好的充實劑;面對變化莫測的事業需求,讀書是最強的加速劑;面對無法預知的前途命運,讀書是最優的聰明劑... ...
  也許讀書的好處,人人都能夠說上很多,但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讀書習慣養成並非易事。宋代汪洙的《神童詩》中有一流傳很廣的名句:「學向勤中得」,值得我們牢記。朱元璋從識字不多到識字多多,既能武亦能文,關鍵就在一個「勤」字。 現在一些官員老喊沒有時間讀書,其實只要少參加幾個無關緊要的「開幕式」、「閉幕式」,少赴幾次純屬應酬的宴會酒席,時間還是能擠出來的,關鍵就看心裡是否有個「勤」字。 如今一些官員經常會出現短視行為,甚至決策錯誤,就是不讀書、不學習、不思考、不進取的結果。
  畢竟,領導幹部的視野是否開闊,對於自己分管的領域是否熟悉,直接影響到工作的效率與效果,甚至會影響到一個地區、一個部門的命運,關乎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因此,善於讀書的領導,往往知識面比較寬,決策比較理性,為人處事也更儒雅、從容。這無疑也給社會一種示範效應,為社會進步起到積極作用。其實,讀書不僅為官需要,做人也需要。草根的我們該如何讀書?
  中國現代著名的古典文論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這比喻做學問之前,先要有思想準備,看到學海無邊、知識無涯,從而激發有志青年奮鬥並為之獻身的精神和勇氣,同時又感慨自己的學問之不足。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這比喻開始讀書做學問為有所收穫,要刻苦攻讀,不怕艱苦,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最高目標,孜孜不倦,毫不懈怠,縱然是身心交瘁,殫精竭慮,「人比黃花瘦」也矢志不渝,在所不惜。第三境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 無夕》)這比喻經苦讀鑽研,一旦你歷經艱辛,「九死而未悔」之後,突然有所發現有所得的時候,你就會體會到人生莫大的幸福和快樂,其樂融融。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