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國文(20)

國文(20)

【內容簡介】

No. 476

下列選項中,那一組詞的意思不同?
(A) 禍棗災梨/苛捐雜稅。

(B) 夙夜匪懈/夙興夜寐。

(C) 伐毛洗髓/洗心革面。

(D) 膠柱鼓瑟/刻舟求劍。

  答:(A)
禍棗災梨:舊時印書,多用棗木梨木刻板。比喻濫刻無用的書。
苛捐雜稅:指暴政統治下苛刻繁重的捐稅。
結論(A)
禍棗災梨/苛捐雜稅。意思不同。故(A)
夙夜匪懈:形容日夜謹慎工作,勤奮不懈。

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奮。

(B) 組詞的意思相同
伐毛洗髓:刮去毛髮,洗清骨髓。比喻徹底清除自身的污穢。

洗心革面:清除舊思想,改變舊面貌。比喻徹底悔改。

(C) 組詞的意思相同
膠柱鼓瑟:瑟是古代的一種樂器,有五十個絃,每個絃都有一個琴柱,栓住了這個琴弦,可以調整這個弦的緊跟鬆,如果我們把這個柱子,把它固定起來,把它膠住了,它就沒辦法去調整這個琴弦,所以就奏不出美好的音樂來。因此,「膠柱鼓瑟」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刻舟求劍:一個楚國人坐了一艘小船渡江,途中不慎把一柄劍掉在水裏。當時,他因為急著要達到目的地。沒有立刻尋劍,只用利器在船舷刻上一個符號,借以記認墜劍的地方。船到達目的地辦完了事后,才憑著船舷上的記號,潛下水里尋找那柄失劍,結果當然是找不到。與「守株待兔」、「膠柱鼓瑟」義近。比喻拘泥固執而不知變通

(D) 組詞的意思相同


No. 477

「姊妹弟兄皆裂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白居易〈長恨歌〉)句中「裂土」的意思是?
(A) 分封土地。

(B) 分散各地。

(C) 土地皸裂。

(D) 情感破裂。

  答:(A)
結論:「裂土」即封給爵位和食邑 (分封土地)。故(A)
姊妹弟兄皆裂土可憐光彩生門戶可憐:可愛,值得羨慕。( 憑借貴妃,楊氏一門兄弟姐妹個個拜爵封官,領了封地。真是令人羨慕呀,一家門戶盡生光彩。)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於是,使得天下的父母們都改變了心願,不重視生男孩,只想生個千金。)


No. 478

下列各選項中,何者沒有錯別字?
(A) 木瓜樹在去年那幾陣颱風中不是被吹折,便被吹倒,一株不流。(鍾理和《我的書齋》〉

(B) 我對一些數字夙然起敬,已是中年以後,可以說成熟得相當晚。(吳魯芹《數字人生》〉

(C) 東坡的脫胎換骨,正在他的被誣陷、受詬辱之後,可以「自喜漸不為人識」吧。(蔣勳《寒食帖》〉

(D) 從照後鏡裡瞥見身材魁梧的臺先生正小心攙扶著清懼而微僂的鄭先生跨過門檻。(林文月《溫州街到溫州街》〉

  答:(C)
木瓜樹在去年那幾陣颱風中不是被吹折,便被吹倒,一株不。故(A)有錯別字
  我對一些數字然起敬,已是中年以後,可以說成熟得相當晚。故(B)有錯別字
  東坡的脫胎換骨,正在他的被誣陷、受詬辱之後,可以「自喜漸不為人識」吧。故(C)沒有錯別字
  從照後鏡裡瞥見身材魁梧的臺先生正小心攙扶著清而微僂的鄭先生跨過門檻。故(D)有錯別字


No. 479

下列各組詞語,何者意思相反?
(A) 臨淵履薄/戒慎恐懼。

(B) 井底之蛙/夜郎自大。

(C) 膠柱鼓瑟/食古不化。

(D) 胸無點墨/滿腹珠璣。

  答:(D)
臨淵履薄:踐;踏。面臨深淵;腳踩薄冰。形容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唯恐稍一不慎就出問題。
戒慎恐懼:君子以警惕而審慎,以恐懼而脩省。也就是形容一個君子言行上常要如履薄冰,經常自我警惕。
(A) 組詞的意思相似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夜郎自大夜郎:漢代西南地區的一個小國。比喻人無知而又狂妄自大。

(B) 組詞的意思相似
膠柱鼓瑟:用膠把柱黏住以後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弦。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食古不化:指對所學的古代知識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於按現在的情況來運用,跟吃不東西不消化一樣。

(C) 組詞的意思相似
胸無點墨:肚子裡沒有一點墨水。指人沒有文化。

滿腹珠璣:不圓的珠子;珠璣:比喻優美的文章。形容人很有文才。

結論:胸無點墨/滿腹珠璣的意思相反。故(D)


No. 480

作文比賽的冠軍獎杯宜使用何種題辭?
(A) 彩鳳新雛。

(B) 鐵畫銀鉤。

(C) 妙筆生花。

(D) 暮鼓晨鐘。

  答:(C)
彩鳳新雛:賀生女。
  鐵畫銀鉤:賀書法比賽勝利。
妙筆生花:賀作文比賽勝利。故(C)
暮鼓晨鐘:佛教規矩,寺裡晚上打鼓,早晨敲鐘。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No. 481

下列「」中的文字,前後意思相同的選項是:
(A) 不要「著」涼/「著」名景點。

(B) 感觸「良」多/除暴安「良」。

(C) 真相大「白」/含冤莫「白」。

(D) 才藝風「調」/風「調」雨順。

  答:(C)
「著」涼:受到。 /「著」名景點:顯明(A) 組前後意思不相同
  感觸「良」多:。 /
除暴安「良」:安分守法者(B) 組前後意思不相同
  真相大「白」:清楚明白。 /
含冤莫「白」:清楚明白(C) 組前後意思相同。故(C)
  才藝風「調」:風格格調。 /
風「調」雨順:和暢的(D) 組前後意思不相同


No. 482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周南‧關雎》)句中的「悠哉悠哉」是指:
(A) 從容不迫。

(B) 思念深長。

(C) 閒適自在。

(D) 遙遠廣闊。

  答:(B)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 美麗善良的好姑娘,是夢寐以求的對象。追求不到時,無論醒來或夢中,都在想念著她。相思無盡啊情意長,翻來覆去睡不著。)
:水流長遠。故心中思念 (或憂戚) 不已,為悠。
結論:句中的「悠哉悠哉」是指:「思念不已;思念深長」。故(B)


No. 483

某商業周刊擬設計一個商業座談會,討論「權威式管理」和「無為而治式的管理」,如各找一位思想與前述管理方式較契合的古人,最具代表性的,依序應是:
(A) 老子/孔子。

(B) 孟子/墨子。

(C) 荀子/莊子。

(D) 韓非/老子。

  答:(D)
韓非
  戰國末期法家理論集大成的思想家,又稱韓非子。韓非好『刑名法術』韓非總結法家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主張君王應該用『法』、『術』、『勢』三者結合起來治理國家,此為法家之博採眾長之集大成者。
  韓非強調君主統制權視為一切事物的決策核心,君權是神聖不可侵犯,君主應當運用苛刑峻法重賞來御臣治民,以建立一個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
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結論:「權威式管理」和「無為而治式的管理」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思想家,依序應是:韓非/老子。故(D)


No. 484

下列文句中有關時間的詞語,解釋正確的是:
(A)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既望指的是農曆十五日。

(B) 「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
午、未、申三時指的是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五時之間。

(C)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晦指的是農曆初一。

(D)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三更指的是凌晨三到五點。

  答:(B)
既望指的是農曆十六日:農曆十五日為望,十六日為既望。故(A)
  午時: 1100 至 13:00。未時: 13:00 至 15:00。申時: 15:00  至 1700。故(B)正確
  晦ㄏㄨㄟˋ農曆每月的末一天。故(C)
  三更: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故(D)
十二時辰
子時:23:00 至01:00。丑時:01:00 至03:00。寅時:03:00 至05:00。卯時:05:00 至07:00。辰時:07:00 至09:00。巳時:09:00 至11:00。午時:11:00 至13:00。未時:13:00 至15:00。申時:15:00 至17:00。酉時:17:00 至19:00。戌時:19:00 至21:00。亥時:21:00 至23:00。
五更
  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三更是23點至1點,四更是1點至3點,五更是3點至5點。


No. 485

語文中常使用代稱,變化多樣,下列文句中代稱的說明,何者正確?
(A) 「小人屬厭君休誚,一飽如今學老饕。」「老饕」是稱呼「食古不化的人」。

(B) 「黔首幾絕,必將有以繼其緒。」「黔首」是稱呼「百姓」。

(C) 「疾詿誤之臣,思黃髮之言。」「黃髮」是稱呼「孩童」。

(D) 「伏願陛下全棠棣之恩,慰罔極之心。」「棠棣」是指「父子」。

  答:(B)
老饕:貪吃之人、講究美食的人。
黔首:百姓。故(B)正確
黔首幾絕必將有以繼其緒:一個國家如果快要沒有百姓,那就表示有新的國家要興起代替舊有的勢力。
黃髮:本指老人,但此處可做經驗豐富之良才解。
疾詿誤之臣思黃髮之言:恨。詿ㄍㄨㄚˋ:貽誤。憎恨有失職守的官員,考慮經驗老到者的建議。
棠棣:《詩·小雅·常棣》篇,是一首申述兄弟應該互相友愛的詩。“常棣”也作“棠棣”。後常用以指兄弟
伏願陛下全棠棣之恩慰罔極之心
伏願:俯伏的希望,為表示願望的敬辭。 多作奏疏用语。:成全。棠棣:兄弟。罔極之心:用以頌揚父母養育子女的無窮無盡的恩德。


No. 486

「多言鬼狐,款款多情;間及孝悌,俱見血性,較之《水滸》、《西廂》,體大精思,文奇義正,為當世不易見之筆墨,深足寶貴。」所評論的應該是:
(A) 《封神演義》。

(B) 《西遊記》。

(C) 《聊齋誌異》。

(D) 《七俠五義》。

  答:(C)
聊齋誌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
  在文學史上,它是中國文學一部著名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1篇,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仙、鬼、妖,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
結論:署清令陽湖張安溪曰:《聊齋誌異》一書,善讀之令人膽壯,不善讀之令人入魔。予謂泥其事則魔,領其氣則壯,識其文章之妙,窺其用意之微,得其性情之正,服其議論之公,此變化氣質、淘成心術第一書也。多言鬼狐,款款多情;間及孝悌,俱見血性,較之《水滸》、《西廂》,體大思精,文其義正,為當世不易見之筆墨,深足寶貴。故(C)


No. 487

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者,山間之四時也。」□□□□應填入者為何?
(A) 水落石出。

(B) 循環往復。

(C) 古井無波。

(D) 日落桑榆。

  答:(A)
野芳發而幽香,香花。( 春天,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的意思。( 夏天,佳樹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
風霜高潔:( 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
水落石出山間之四時也水落石出:水位下降後石頭顯露出來。( 冬天,水流清淺,澗石顯現,這些都是山中一年四季的美景啊!) 故(A)


No. 488

下列文句,何者不是勉人勤學?
(A)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B) 荀子曰:「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C) 孟子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D)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答:(C)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我不是生來就是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得來的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 真誠積累努力不懈,久而久之必能深入體會其中的樂趣,學到死然後才停止。)
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教導。:喧囂、吵鬧。日撻:每日鞭策。( 一個齊國人教他,眾多楚國人吵擾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學會齊國話,也不可能。) 此文句旨在說明:「學習環境的重要性」;而非勉人勤學」。故(C)為非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 每天學到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識,每月溫習一下我所學會的,不把它忘記,這樣就可以稱得上好學了。)


No. 489

下列「」的題辭,何者使用正確無誤?
(A) 「音容宛在」用於賀音樂比賽。

(B) 「口若懸河」用於賀演講比賽。

(C) 「杏壇之光」用於賀醫院開業。

(D) 「雀屏妙選」用於賀人娶妻。

  答:(B)
「音容宛在」用於悼念死者。故(A)
  「口若懸河」用於賀演講比賽。故(B)正確無誤
  「杏壇之光」用於對教育界或教育人士的題辭。故(C)
  「雀屏妙選」用於祝賀女子出嫁。故(D)


No. 490

「義膽忠肝,六經以來二表;託孤寄命,三代而後一人」、「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壇禮樂冠華夷」,以上聯語歌頌的人物依序是:
(A) 孔子、周公。

(B) 諸葛亮、孟子。

(C) 關公、朱熹。

(D) 諸葛亮、孔子。

  答:(D)
義膽忠肝六經以來二表託孤寄命三代而後一人
義膽忠肝:謂為人正直忠貞。二表:指《出師表》。三國蜀諸葛亮作。有前、後二表。託孤寄命:指受遺命託付輔助幼君。此處指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稱如果劉禪不行,諸葛可以取而代之。三代:指夏、商、周。
( 你的正直忠貞,從你的前後《出師表》兩章表文可以看出。這兩表是《六經》以來最好的經典了;在白帝城托孤留置寄遺命,你孔明是可以匹配三代先賢的第一人啊!)
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壇禮樂冠華夷泗水杏壇:孔子在此執教。華夷:指漢族與少數民族。後亦指中國和外國。
結論:以上聯語歌頌的人物依序是:諸葛亮、孔子。故(D)


No. 491

俗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前後兩句具有因果關係。下列語句中,同樣具有這種關係的是:
(A)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B)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D)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答:(A)
結論:同樣前後兩句具有因果關係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A)


No. 492

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正確之選項: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 1. 不可與言 2. 知者不失人 3. 失人 4. 失言 5. 而與之言 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
(A) 13524

(B) 31542

(C) 43125

(D) 51324

  答:(B)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說:「可以和他談卻不和他談,就會失去有用的人;不可以和他談卻和他談,就會說出不該說的話。聰明人既不失去有用的人,也不說出不該說的話。」
結論:排列順序正確之選項:31542。故(B)


No. 493

下列文句中的「方」,與《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的「方」字,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B)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C) 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D)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答:(D)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正在正當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方策」:典籍史册。( 文王、武王施行的仁,都記載於典籍之上。)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一定的去處。( 父母在世的時候,不出遠門去求學、做官,萬一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方形。( 木石的特性是,放在安穩平坦的地方就靜止不動,放在險峻陡峭的地方就會滾動;方形的木石容易穩定靜止,圓形的木石則滾動自如。)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正在正當。( 當韓國滅亡,秦朝正強盛的時候,用力鉅鼎鑊這些酷刑對付天下企圖反抗的人。) 故(D)


No. 494

下列「」中的詞語,何者不是「狀聲詞」?
(A) 「間關」鶯語花底滑。

(B)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C)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D)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答:(D)
「間關」鶯語花底滑間關象聲詞。形容宛轉的鳥鳴聲。:形容樂聲宛轉流暢。( 琵琶聲像花底下宛轉流暢的鳥鳴聲。)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關象聲詞。鳥類雌雄相和的鳴聲。後亦泛指鳥鳴聲。( 雎鳩關關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島上。)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潺潺象聲詞。形容雨聲、水聲等。闌珊:殘,將盡。( 門簾外傳來雨聲潺潺,濃郁的春意又要凋殘。)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霏霏不是象聲詞。雨雪盛貌。( 春雨連綿不斷,整月不晴時。) 故(D)為非


No. 495

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句最後作者所期望的是什麼?
(A) 能與美人有緣千里來相會。

(B) 能與親人來日相見,共賞明月。

(C) 懷抱為國為民的理想,將如日月般永不改變。

(D) 政治不如意,不如歸隱松間明月的山林之間。

  答:(B)
結論
  這首詞作於密州任上。詞的序文裡交代了寫作的起因是懷念弟弟蘇轍。
  詞句最後作者所期望的是能與親人來日相見,共賞明月。故(B)


No. 496

下列有關公文的敘述,何者錯誤?
(A) 「呈」為平行文。

(B) 「函」上行、平行、下行皆適用。

(C) 公文中的文字敘述應「簡、淺、明、確」。

(D) 公文的類別可分為「令」、「呈」、「咨」、「函」、「公告」、「其他公文」六種。

  答:(A)
結論:呈:對總統有所呈請或報告時使用。故「呈」為行文。故(A)錯誤


No. 497

依現行公文程式,對長官有所請示、建議、請求時,使用的公文種類是:
(A) 令。

(B) 呈。

(C) 咨。

(D) 簽。

  答:(D)
文書處理手冊第十五點第 (一) 項第6款第5
  簽:承辦人員就職掌事項,或下級機關首長對上級機關首長有所陳述、請示、請求、建議時使用。故(D)


No. 498

內政部部長赴立法院備詢時,提到立法院,應使用那一種稱謂語?
(A) 大院。

(B) 貴院。

(C) 鈞院。

(D) 本院。

  答:(A)
文書處理手冊第十八點第 (三) 項第12
直接稱謂用語
1、 有隸屬關係之機關:上級對下級稱「貴」;下級對上級稱「鈞」;自稱「本」。
2、 對無隸屬關係之機關:上級稱「大」;平行稱「貴」;自稱「本」。故(A)


No. 499

總統與立法院公文往復時,使用的公文為:
(A) 令。

(B) 咨。

(C) 呈。

(D) 函。

  答:(B)
依《公文程式條例2條第一項規定:公文程式之類別如下:
[/pre]  公文分為「令」、「呈」、「咨」、「函」、「公告」、「其他公文」六種。
:公布法律、任免、獎懲官員,總統、軍事機關、部隊發布命令時用之。
:對總統有所呈請或報告時使用。
總統與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公文往返。故(B)
:各機關公文往復,或人民與機關間之申請與答復。
公告:各機關對公眾有所宣布。
其他公文:簽、報告、書函、便箋、聘書、手令(手諭)、證明書、開會通知單、公務電話紀錄、催辦案件通知。


No. 500

下列何者不屬於「函」的結構?
(A) 主旨。

(B) 依據。

(C) 說明。

(D) 辦法。

  答:(B)
文書處理手冊第十七點第 (二) 項第1
  行政機關之一般公文以「函」為主,函的結構,採用「主旨」、「說明」、「辦法」3段式。
結論:依據不屬於「函」的結構。故(B)為非
:依據屬於「公告」的結構。
  《文書處理手冊第十七點第 (三) 項第1
  公告之結構分為「主旨」、「依據」、「公告事項」(或說明)3段,…。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