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美麗有價

美麗有價

美麗有價


引領美麗經濟學

我因為好奇,才一頭栽進來研究美麗的經濟學。我早在一九九三年就注意到,在我
當時另一項研究計畫使用的資料中,包含了訪談者對受訪者的姿色評比,於是我就
想,探討「美麗」對收入跟整個勞動市場的影響應該會蠻有趣的,就以這個主題發
表了六篇學術論文,上述論文是第一篇。我認為這個研究系列所面臨到的一個重大
難題,在於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個主題甚至是這類主題的論述,逾越了經濟研究的
範疇,昔日這種故步自封的心態凝聚成一股力量,使經濟學在眾多非經濟學家眼中
顯得索然無趣。然而,蓋瑞.貝克(Gary Becker)、史帝文.李維特
(Steve Levitt ;編注:《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乃至我的論述在在顯示,
經濟研究可以是妙趣橫生的。我們研究的許多主題饒富趣味,可以用嚴肅的經濟思
維解釋清楚,而且涉及的議題無法用任何其他學科的方法來理解。

近二十年前,我就著手探究經濟學對外在容貌的看法。本書許多主題都是經過了學
術論文的充分檢驗後,成為我在各地演講的一部分,講題就是「美麗經濟學」
(The Economics of Beauty) ,只是我的演說內容不斷與時俱進。我在撰述學術
論文和演講期間,曾接獲來自聽眾的大量評論,他們要不是經濟學家,就是碰巧來
聽我演講的聰明傢夥,有用的評論極多,即或不然,但收到這些四面八方而來的評
論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或許,最令人莞爾的評論出自一位頂尖經濟學家,他問道:
「你確定美麗不只是跟『早鳥』有關聯而已嗎?」一開始,我跟多數聽眾一樣,完
全不懂早鳥的意思,但我們假設是指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我並非觀察美麗與經濟結果關聯性的第一人,畢竟這是個老話題了。但是,我卻是
最早率先將一份具全國代表性的成年人樣本數據,套用在收入決定因素的經濟模型
裡來檢視兩者之間的關係。後來,我擴大研究範圍,探討兩者發生關係的原因,再
從美麗與醜陋在經濟學上的角色來探究歧視的意義。正如我的一位昔日門生說的,
這一切引導了「美麗經濟學」(pulchronomics)這個次領域的發展。

美麗經濟學

現代人愛美成癡。從認得鏡中的自己直到年老色衰,人一直都很在意自己的外表,
六歲女孩想擁有跟洋娃娃公主一樣的衣服、小男生堅持要剪最新的髮型(就像我在
一九五五年堅持理平頭)、二十幾歲的小夥子禮拜六晚上出門前總要精心打扮。即
使我們已經因為臉蛋美、外表帥而死會,卻還是會花時間金錢去染髮、植髮、搽脂
抹粉、修指甲,穿上花好多時間逛街後,才終於買下手的衣服。大多數的日子,我
們會從行頭中精心挑選適當的衣著,好好地徹底裝扮一番。

愛美,古今中外皆然

在美國,丈夫和妻子每天平均花在打理門面的時間,分別為三十二分鐘與四十四分
鐘。

虛榮不分年齡,七十多歲的美國單身婦女—你或許會以為,其中有些人因為身體的
限制會比較少花時間打扮—平均每天花四十三分鐘打理門面,許多養護機構和養老
院甚至設有美容院,可見多數美國人都願意投入大量時間在打扮上。

我們不僅花時間美化外表,也花大量金錢。二OO八年,一般美國家庭花在媽媽和
女兒身上的治裝費是七一八美元,花在爸爸跟兒子身上的治裝費則是四二七美元,
花在嬰兒服、鞋子等服飾商品跟服務上的錢為六五五美元,花在個人保養品和服務
上的費用則是六一六美元,二以上花費合計約四千億美元,佔當年所有消費支出近
百分之五。當然,其中一部分是為了別在嗅覺和視覺上冒犯家人、朋友跟遇到的人
所做的必要支出,但這僅佔所有實際花費的一小部分。

重視穿著跟愛美絕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更不是美國人的專利。在埃及一處西元前兩
千五百年的考古遺跡中,找到珠寶等飾品的殘骸。比這更早的是,法國南部舊石器
時代遺址發現赭土等身體顏料的遺跡。二十一世紀初,其他工業化國家的人民也展
現類似對外表和美麗的關注;二OO一年,在德國丈夫和妻子每天各花三十九分鐘
和四十二分鐘梳妝打扮,相當接近美國的平均值,兩國的相似性頗值得注意,因為
一般人會認為文化差異可能將導致不同結果。

以上統計數據說明「愛美」不分國界,美麗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普遍存在。
如今,世界各地的人對於美麗的反應也大同小異。在二OO八年北京夏季奧運上,
一位超可愛的九歲小女孩在全世界的電視螢幕前,對嘴唱一個長相沒那麼漂亮可愛
、但歌聲比較美妙的孩子的歌,主辦國中國肯定是「外貌協會」的一員。

英國業餘歌手蘇珊.波伊爾(Susan Boyle) 引起全世界騷動,也是同樣心態使然
美妙歌喉和不起眼外表的反差,在二OO九年吸引了媒體的大量關注。
;人過度在意外表,助長了愛美產業的蓬勃成長,通俗讀物試圖解釋這種行為在生
物學上的根據,或是規勸世人別再為了純生物學目的,而關注一件不再要緊的事。

各國的書報攤擺滿了專為不同年齡層、性別和性偏好者的雜誌,建議讀者各種改善
容貌的方法,一本女性生活雜誌的封面上,印著「本季的美麗秘訣」,另一本風格
類似的男性雜誌,則建議男人如何「六週內擁有結實精壯的好身材」。

美麗的重要性,可以從美國某次電話調查的結果明顯看出。
隨機選樣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美國外表歧視比種族或國籍歧視嚴重的人數,多過
認為種族或國籍歧視比外表歧視嚴重的人數;而自認曾因為外表遭到歧視的人數,
則略多於因為種族而遭歧視者。一般美國人相信「以貌取人」是真有其事,甚至認
為自己曾經因此而吃過虧。

前提:美麗稀有且可交易

我們投入其中的時間和金錢使我們對美麗與其效應更感興趣,同時擔心長相低於平
均水準的負面影響,也感受到這些負面影響。但是話說回來,經濟學家的擔憂是否
真有所本?部分答案源自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學科。經濟學深具吸引力的特質之一
為,專門研究稀少性與由此衍生的行為誘因,而將美麗做為經濟議題來研究的一個
先決條件,必須美麗是稀少的。

因為美麗稀有,所以商品的購買者與勞動力時間的租用者一定要能從美麗當中獲益
,如果美麗不是無限量供應,但他們卻還心甘情願掏錢以獲得更多的美麗,一定是
因為美麗的稀少性使然。

如果已知「美麗的稀少性源自人類外表的基因差異」,於是在某些社會既定的標準
下,有些人會被認為長得比較好看。(下一章會探討美麗在實務面的意義。)但是
,如果每個人的基因都一樣,美麗還會是稀有的嗎?這種情況當然不可能發生,但
即使如此,探討美麗的經濟學仍是有意義的,因為只要人想與眾不同,這些假想的
複製人就會花更多時間和金錢在外表上,以便在芸芸眾生中一枝獨秀。蘇斯博士
(Dr. Seuss)筆下的史尼區(Sneetch)是一群外型相同的類鳥生物,牠們在某個
層面上便說明這種慾望。當牠們發現大夥全都一個樣,索性在自己的肚皮上放星星
,所謂「稀有的美麗」是累贅的說法,因為美麗在本質上就是稀有的。

這個問題的另一部分答案,源自大量和美麗有關的經濟結果,我接下來將證明個人
美醜的差異直接影響各種經濟行為。在不同種類的勞動市場,甚至是所有勞動市場
,可能會為美麗的容貌付出額外報酬,為醜陋長相加諸金錢懲罰。衡量各種不同工
作和各人口統計族群份子所得到的額外報酬和懲罰,正是經濟研究學者的標準習題
,因此針對美麗這個主題來做這方面的研究,可說再自然不過。

對商品或服務價格(在此情況是工資,亦即工作族時間的價格)造成的每一種影響
,都存在量的影響。某項個人特質如何改變工作族在不同工作及職業的分布,是經
濟學家典型的研究主題,而美麗這種個人特質當然會改變人們對工作與職業的選擇

如果美麗對於人們在勞動市場的行為發生作用,而且造成工作族在工資和工作種類
上的差異,也可能改變我們運用工作外時間的方式。我們如何度過在家的時間,與
我們如何度過工作時間或選擇的職業有關,如果美醜差異會帶來不同的職場結果,
那麼它也會為家庭帶來不同結果。

美麗這種特質不僅影響工資和就業,也影響身為雇用者的公民營機構的損益。某些
產業受的影響是否比較大?關注美麗這件事,對企業的營業額和獲利能力會產生哪
些影響?高階主管的薪酬如何受外表影響?最重要的是,如果美麗的稀少性會增加
企業成本甚至降低獲利能力,企業該如何存活?

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是,對勞動市場結果的直接影響,究竟為何會發生?誰的行為會
產生讓我們想要去衡量的結果?作為政策藝術也是政策科學的經濟學,除了可以讓
我們衡量美麗在經濟行為的重要性,也能夠將美麗影響結果的機制獨立出來。為了
避免對美麗在勞動市場運作的重要性言過其實,我們必須了解美麗如何發揮作用。

此外,衡量我們對美醜的態度為社會帶來的效益和成本,也很重要。
上述種種美麗在經濟上的可能影響,全都是直接的影響,而且至少都可以被衡量,
所有這些衡量結果都能立即以貨幣單位表示,起碼可以轉換成貨幣的約當額,如此
一來,相較於其他經濟結果,我們就能對美麗的影響幅度有了些許概念。正因為美
麗的稀少性,它在勞動與商品市場以外的影響也能用經濟學的術語來研究,儘管今
日在富裕國家不能買賣丈夫跟妻子,但婚姻就是這樣一個市場。我們所賦予婚姻市
場的屬性,會影響我們在其中得到的結果,尤其是另一半的特質。美麗屬於這些屬
性之一,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假設,由於人們美醜程度不一,在婚姻市場上也會得到
不同結果。我們在交往和結婚時,是用長相換得其他事物,但是所謂「其他事物」
究竟是哪些呢?我們的長相會讓我們換到多少「其他事物」呢?

綜上所述,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將美麗視為稀少且可交易的東西。換言之,我們用
自己的美麗來換得更多收入,用這多出來的收入來提高生活水平(滿足更多的物質
慾望),我們也用自己的美麗換得工作上的非金錢特質跟人際關係,例如好相處的
同事、宜人的工作環境等,使我們生活得更愉快。社會心理學等其他學門的研究人
員針對美麗進行大量研究,他們偶爾會觸及到經濟議題,尤其是婚姻市場,但經濟
學家卻為這個迷人的主題增添新意,亦即經濟學家始終抱持「交換」(exchange)
的觀點來看待美麗,而且認為美麗是與人類核心特質相關的價值。

補冷門經濟學研究之不足

美麗經濟學闡明了,運用非常簡單的經濟推論來理解曾經用其他方式研究的現象,
能夠發揮多麼大的力量。那股力量,以及世界各地人們投入在美麗的時間和金錢,
還有人類對美麗的著迷程度,都使我們有極充分的理由從經濟觀點來思考美麗。經
濟學碰觸美麗這個主題,自然也為它在自殺、相撲、睡眠和性行業等較冷門主題研
究之不足,注入了一股新血。8

我以經濟議題為主軸,採用心理學研究等文獻只是為了擴大經濟學的範疇,或是做
為理解美麗經濟學的必要基礎。這些研究也很重要,對人類行為提供許多深度見解
,並獲得媒體的大量關注,然而由於它們畢竟不是建立在以選擇為基礎的經濟學研
究,自然無法提供經濟思維所能提供的特殊洞見。9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雖廣,但卻無法面面俱到。經濟分析無法解釋是哪些因素使得某
些個人特質充滿魅力,也無法解釋為何同一個人的外貌會引起不同觀察者的不同反
應。我們採取同一個國家在偏好差異上的原始資料,也採取範圍外的資料。我們並
未在研究中提及對於個人特質的反應如何隨著社會或數世紀來時間的演進而改變,
而是將不同反應視為既存事實。

但是了解何謂人類的美麗,亦即具備哪些屬性會讓一個典型的旁觀者認為某些人有
魅力、某些人沒有,是在思考美麗的經濟效應時,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因此,下
一章將敘述美麗的決定因素,這個議題受到了社會心理學家的許多關注,也是經濟
學對於美麗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基礎論述。

情人眼裡出西施

美麗的定義
何謂人類的美麗?美麗如何隨性別、種族和年齡而異?最重要的是,審美者對俊男
美女應具備的條件,是否有那麼一點點共識?為了回答以上問題,我們首先要來定
義「美麗」。

有個網路字典的定義剛好合乎本書意旨:「人或物所具備能愉悅感官、振奮心智或
靈魂的某一特質,或各特質的匯聚。」1

所謂「各特質的匯聚」和經濟學描述的美麗頗為近似,但在實際運用上仍嫌含混。
換言之,究竟是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匯聚構成了人類的美麗?當被問到人類的
美麗,腦海最初浮現的是「情人眼裡出西施」這句俗諺,說明人類的美麗乃見仁見
智。

為了經濟研究的目的,我們要問美麗的人擁有哪些特質、人們對這些特質是否有共
識、這些特質的哪些表現構成了人類的美麗。或許你我對美麗的觀點不同,但是只
要我們的審美觀有那麼一點近似,加上我們又是芸芸眾生中典型的一員,那麼我們
的意見便足以代表廣大群眾的審美觀。如果我們能探討人們對美麗的觀點如何隨年
齡改變,就可以對人類的美麗有更細緻精微的理解,在判斷人的外表時,也有了更
多可資參考的依據。

即使大家對於每一種特質的哪些表現共同構成了美麗,百分百達成了共識,我們仍
需決定應該匯聚哪些特質包含在美麗的定義裡。是頭髮,還是髮色?不然,是體重
?身高?臉蛋?內在美?也就是性格及其外顯的行為,但這是否推翻了大眾所謂[
美麗只是膚淺的」說法?是慷慨大度?還是同情心?是臉部表情嗎?穿著?還是以
上的綜合?為了探討美麗的經濟效應,我想儘可能把焦點縮小到臉部,或許有人認
為臉只代表人類美麗的一小部分,的確如此,但是我們可以把臉獨立出來,作為判
斷人類美醜的基礎。

她讓我想起了我一直希望擁有的女兒:明亮的眸子,帶著笑意的小嘴,高高的顴骨
和及肩的棕色秀髮。相片看不出高矮胖瘦,也不知道她是否駝背,畢竟只是張大頭
照罷了。

或者,就像心理分析師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說的,「美學觀點所認定
的『美
麗』,說來說去還是不脫臉蛋。」

以上引文意味人們會光憑臉蛋判斷美醜,而且事實就是如此。本書通篇檢視我們對
長相的審美觀如何影響行為。

放諸四海,公認的帥哥美女

審美標準無疑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從十九世紀直到二十世紀初,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 筆下令藝術界為之著迷的裸女,今日來看或許就稱不
上是大美女了,儘管不是毫無吸引力可言,但她們對當代人的品味來說,可能略嫌
「豐滿」。另一方面,我們幾乎可以確定十九世紀末的審美者會認定,今日巴黎時
裝展伸展台上的模特兒是早期肺病患者,搞不好是從普契尼(Giacomo Pucciui)
的歌劇《波西米亞人》(La Boheme) 裡跳出來的人物(譯注:女主角咪咪為肺結
核患者。)(我那一八八七年在歐洲出生的祖母,生前總覺得我瘦削的臉龐代表體
重嚴重不足)。即使同一個社會對臉蛋的審美標準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而同一時
期不同社會的審美標準也不同,至少過去是如此。圖2.1的男士是好萊塢一九二O
年代的大眾情人魯道夫.范倫鐵諾(Rudolf Valentino),直到今天大部分的人還
是會同意他絕對是個美男子,或許他也拜臉蛋之賜而成為電影紅星。圖2.2的男士
也活在二十世紀初,只是生活在北極。儘管同胞公認他是個帥哥,但他的長相卻不
太可能為他贏得好萊塢的電影合約。  


在某個時間點的某個社會內部,包括已開發國家在內,對於人類的美貌都存在著相
當共識。我曾經問三位年齡分別為二十歲、三十五歲、六十五歲的女性,誰是當今
世界上最性感的男人,結果三人的榜單上都有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
我把克隆尼和幾位亞洲及美國男性政治人物與演員的相片,拿給美國、亞洲、澳洲
跟歐洲的人看,我確定他們幾乎一致同意,喬治.克隆尼的長相比其他多數人都來
得出色。

這倒不是因為克隆尼是西方人,而世界各國對西方臉孔存在偏好所致。就以圖2.3
跟2.4這兩位女士為例,我敢說無論是不是西方人,多數讀者都會認為擁有南亞血
統的南卡羅萊納州州長妮琪.海莉(Nikki Haley)長得比美國參議員芭芭拉. 密
考斯基(Barbara Mikulski)漂亮許多。以上兩個例子至少證明,今日審美標準幾
近普遍性。

文化差異確實依舊存在。前不久有一份關於全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茅利塔尼亞的「
肥胖農莊」報告,就說明揮之不去的文化差異。

報告所指的不是北美洲有錢人躲到某處減肥的「肥胖農莊」,而是專門餵養甚至強
迫灌食少女,來製造一群他們視為天仙美女的「矮、肥、短」。隨著茅利塔尼亞的
工業化,以及逐漸和外界接軌,這項特異的文化差異也不若以往重要。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