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餓了就吃,累了就睡

餓了就吃,累了就睡

嬰兒出生不久,大概每隔三至四個小時必須餵一次奶,有時半夜醒來哭鬧也要餵奶,總之,對嬰兒而言,食物在二十四小時內大約是平均分配的。

 按照天性,嬰兒是那種餓了就吃、累了就睡的「動物」。但當嬰兒慢慢長大,大人會逐漸減少孩子在兩餐之間吃東西的習慣。慢慢的,兒童的飲食就能和整個家庭同步,吃早、午、晚三正餐,吃零食的行為也漸被矯正了。

 到底這樣的飲食方式對不對呢?逐步將兒童矯正成吃三正餐,對健康及身體發育有沒有好處?如果你家有小孩,你一定會發現兒童真是活力無窮的動物,總是精力充沛的哭鬧、奔跑、嬉戲。可是,當兒童累了時,在沙發上,在大人的臂彎裡,在車子後座,在麻將桌上,卻又能如此輕易地睡著,那樣的信任,那樣的安心,那樣的甜美,讓你很容易忘記之前他還是一個小魔鬼呢!

 兒童是那種當他累了就可以入睡(不論何時何地)的動物,一旦入睡就全然的放鬆,似乎他的靈魂再度泅入宇宙的深處、大自然的故鄉,再度汲取飽滿的能量,再醒來時又可以全然放肆地遊戲奔跑。

 這種累了就睡、睡飽就醒的模式,正是大自然所有動物的「醒睡模式」。醒睡的階段截然分明,醒時全力投入物質世界的生活,一旦累了絕不硬撐,立刻補個小睡,睡完又再度的活力充沛。很多成年人已經完全失去這種「累了就睡」的習性,常常在該休息的時候硬撐,弄得身心過度疲勞,且失去彈性,不僅醒時不易全神貫注,睡著時也不容易全然放鬆,感覺不到那種一覺醒來之後的精神百倍。當兒童長大入學時,「累了就睡」的習慣也逐漸被打破,在該睡的時候沒能好好小睡一番,導致意識的專注力不足,持續力變短,記憶力變差,容易發脾氣,學習能力也慢慢下降。最重要的是,兒童對宇宙能量了不起的運用能力也漸漸消失,身心的活力開始走下坡。

 進食習慣也是如此,兒童是那種天生餓了就吃的動物,他不想吃太飽,常常吃了四至五分飽就想要離開餐桌,玩他想玩的或去找同學。但此時,父母常不准孩子離開,非要逼他吃到九至十分飽不可,而且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通常也不准孩子在兩餐之間用副餐或吃零食,以免破壞正餐的胃口。這樣的作法其實並不正確。

 兒童天生具有動物的直覺及本能,天生知道「累了就睡,餓了就吃」是最佳的養生之道。兒童肚子一餓就想吃,因為他知道餓太久身體得不到營養,身心的功能都會下降;兒童不喜歡吃太飽,他知道這樣會過度的加重腸胃負擔,消化機能負荷太重,以致意識的敏銳度、學習能力、行動力、注意力下降。

 當兒童這種「累了就睡、餓了就吃」的習慣逐漸被大人矯正時,兒童與宇宙能量的連結逐漸遲鈍,與內在深深無意識的源頭漸行漸遠,歡笑聲逐漸減少,學習能力也提升不起來;每天只吃三正餐的結果,導致白天身體吃太飽,夜間身體又餓太久,血糖、蛋白質及脂肪在血液裡的濃度波動太大,逐漸為成年期的慢性病、中老年期的衰老種下遠因。

 因此,各位親愛的父母,你的孩子脾氣不好嗎?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嗎?在課堂上躁動不安嗎?經常體弱多病嗎?盡你最大的可能不要再矯正他這種「累了就睡,餓了就吃」的習慣。相反的,你還要使全家人的作息和飲食習慣,也盡量朝「累了就睡,餓了就吃」的方向修正;太久沒休息或長時間未進食,都是令人精神遲鈍及身體衰老的主因。


──本文摘自《在孩子的心裡飛翔 / 許添盛/著》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