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山區老宅驚見綠色發光體 外星人入侵地球?

山區老宅驚見綠色發光體 外星人入侵地球?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因應元宵節到來,結合10組當代藝術作品,跨越傳統白牆空間進行全村式藝術展演。駐足在新店溪河岸往寶藏巖望去,依山而築的斑駁眷村老宅中,竟出現顯眼的螢光黃物體,強烈現代感更顯得突兀,吸引民眾踏上窄小又陡峭的階梯,探尋猶如與世相隔的驚人新事件。

▲有別於傳統張燈結綵式元宵燈節活動,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透過當代藝術策展手法,跨越傳統白牆空間進行全村式的藝術展演,讓民眾能走入藝術,體驗生活中的無限可能。

老宅暗藏螢光體 半樓廣場內的「新居落成」

循著蜿蜒的小山路上標示,走進繁忙城市外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居民就在吵雜的羅斯福路後方,在新店溪畔種上翠綠的蔬菜,間隔著都市與村莊的距離,並透過視覺、聽覺及互動裝置藝術,連結起人與空間的當代關係。

以螢光黃鐵條搭建出的幾何框架,躲在老宅村落中,顯眼的色彩與線條,讓人不發現它也難。藝術家任大賢及陳永剛的《線代城》,藉由早已消失不在的民宅半樓廣場做為基地,透過鋼鐵線條勾勒出具有穿透性和延伸感的作品,連結起寶藏巖的特殊山壁地景與歷史脈絡。

簡單的上彩鐵管勾勒出寶藏巖聚落的民宅線條,加上中間的數條壓克力線條及閃耀的LED燈光線,讓路過的旅客也能踏進藝術作品中,走進當代藝術下的建築影子中,看見不同以往的寶藏巖視野與感受,穿透及延伸出聚落裡的虛擬生活空間。

▲任大賢X陳永剛 《線代城》

▲任大賢X陳永剛 《線代城》

你的家、我的工作室 城市裡的附生關係

駐日藝術創作家莊志維,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也有個「家」,與十多位藝術者將不再有人居住的廢棄民宅,作為各自的藝術工作室。莊志維將自己生命中的細微體驗,轉化成創作,關注著人、物件、空間與環境場域之間流動的相互關係,搭起光影藝術與建築物的細微關係,前衛的創作作品也因而多次入選「高雄獎」、「台北數位藝術獎」等藝術比賽。

莊志維引用卡爾維諾筆下的《看不見的城市》,他認為,「城市不會泄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桿上,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銼、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

▲莊志維《裝置微光計畫:附生》

而莊志維則以鑲嵌在廢墟建築上的數十多個機車復古圓形後照鏡,透過綠色雷射光點,反射出寶藏巖這山城建築物中被忽略的角落。在陽光照射的白天中,鏡框將山勢曲折且層疊的風景濃縮在鏡子裡;等到黑夜來襲,當所有燈火逐一亮起,儘管一戶一戶的工作室又各自沈沒於歷史中,卻又開起黑暗中的另一處視野。

隨著來訪人群的介入,「猶如螢火蟲的綠色光點,再次照射出我們也許忽略的小角落,每個人都改變著光影藝術的呈現結果。」微型裝置透過不同民眾的參與,使得空間樣貌也隨著人改變,也重新建構起人與人、人與空間的差異關係。

▲莊志維《裝置微光計畫:附生》

▲交大跨領域藝術團隊 《捉光踏影》

聽見耳機外的秘密 風吹竹響入林

竹子,有著濃厚的中國氣息,與東方文化息息相關。洪素珍以竹子條管,一圈又一圈地圍繞出螺旋狀小迷宮,讓人們早已習慣在耳機音樂中的耳朵,也能再次聽見自然界中的清脆聲音,化身為竹林中的作曲家和演奏家。

「走進來,更能感受到作品力量。」多雨是台北冬季的樣貌,草地上的土壤也因而變得軟綿綿,讓許多人也畏懼著踏上這片水泥地外的土壤;但洪素珍仍熱情地邀約,讓在場的民眾跟著她的腳步,魚貫踏進了她的清幽竹林裡。

▲洪素珍 《紅竹音》

這一踏,你才會懂得竹林內裡頭與外界的不同。溼答答的雨,讓鞋子髒了,讓衣物也濕了,肯定讓人也不禁煩躁;但為了讓現場民眾看見、聽到更多她所要傳達的意念,洪素珍也在狹窄的竹林道中收起了傘,解說起自己的作品創作。每經過一段竹廉,用手輕拂螺旋狀吊掛的裝置,像中空的風鈴一般,敲出流洩的聲響,在雨中聽見更多自然的聲音。

▲洪素珍 《紅竹音》

有別於傳統張燈結綵式元宵燈節活動,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透過當代藝術策展手法,跨越傳統白牆空間進行全村式的藝術展演,呈現視覺、表演、設計、建築等藝術互動裝置,讓民眾能走入藝術,在現實與夢境中遊玩感受,並體驗生活的無限可能。

▲黃蘭雅 《水花漂》

▲位在寶藏巖最高點的黃沛瀅 《喜悅》,能俯瞰整個聚落。

▲林人中《悲傷假期》與Ivan Juarez《共生》

▲寶藏巖居民《寶村點燈》

▲寶藏巖居民《寶村點燈》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