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紙上談兵」典故冤枉了趙括

「紙上談兵」典故冤枉了趙括

  一般認為,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明朝劉如孫根據這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朝野猶誇紙上兵」。後來,人們便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會空談教條,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對此典故,一些史料記載,也讀過一些專家點評,私以為似乎牽強附會,有些冤枉趙括。理由主要如下:
  其一,「紙上談兵」指趙括說法不盡科學。我們知道,造紙術的發明人是蔡倫,系東漢人士。公元89年,蔡倫憑借充足的人力物力,擴大了造紙的原料來源,完善了造紙工藝,形成了專業化生產規模,監製了一批良紙獻給朝廷。從此,造紙術在全國推廣開來。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中國各地推廣以後,紙就成了和絹帛、簡櫝有力的競爭者。公元三到四世紀,紙基本上取代了絹帛、簡櫝而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而故事的背景是在戰國時期,當時中國還未發明紙張,所有兵書都還是記載於竹簡、木簡或者帛等絲織品上。若是以後來才有的紙張,說之前的事情,顯然不是科學的提法。
  其二,將長平之戰兵敗全部歸咎與趙括不符歷史事實。長平之戰,是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戰況最慘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鹵」。應當看到,秦趙兩國長平之戰時,秦國經過變法已經非常強大,其國力遠在其他六國之上,趙國雖然偶爾有過局部的勝利,但想要真的戰勝秦國已是不可能,敗勢不可逆轉。除了總體力量上秦國(擁有過100萬軍隊)對趙國(只有45萬人)佔有絕對的優勢外,雙方戰略上的得失和具體戰術運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可以說,長平之敗應該是歷史的必然。
  其三,趙王用人不當之責難逃其咎。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既然趙奢已經發覺兒子趙括多是口頭功夫,不善真正用兵,趙王不可能不知,卻被「反間計」利用,一意孤行執意使用趙括作為長平之戰主帥,焉能不負領導責任?更何況,劉向在《列女傳》也指出: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孝成王使括代廉頗為將。將行,括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賜幣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臧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心各異。願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計已決矣。」括母曰:「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頗。三十餘日,趙兵果敗,括死軍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誅。就進一步說明趙括之母也在趙王面前提及了趙括的眼高手低之不足,趙王沒有引起高度重視,故而長平之戰失敗與趙王用人不當有密切關係。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也說:「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任命趙括為主帥,是趙王的錯。
  其四,趙括並非是徒有其表無能之輩。《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可見,直到趙括戰死時,趙軍仍舊能夠保持有四十萬的主力,趙括顯然不是紙上談兵之輩。而長平之戰差一點兒成為武安君白起的滑鐵盧。武安君在隨後的邯鄲之戰中拒絕出任指揮官,指出「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傷亡過半,國內空... ...」秦軍傷亡過半,這是趙括的殺敵成果。趙之喪師蹙國,不特以趙括代廉頗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計(聯楚、魏以合縱牽制對抗秦)也」(《資治通鑒》卷五胡注)。這是說,趙國戰敗是由不得趙括的。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把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看為是千古笑柄;將其事跡演繹為成語紙上談兵,確實是很有些不公平。
  因此,僅從「紙上談兵」典故看待趙括的一生是頗具冤枉的事情,它警示我們在看待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時,不能就事論事、以偏概全、人云亦云,而要秉承認真務實的原則、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把握全面科學的方法。否則,冤枉古人事小,曲解歷史事大,誤導後人更是後患無窮。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