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崇禎之死能代表明朝滅亡?

崇禎之死能代表明朝滅亡?

  假如我們把明朝滅亡與崇禎死亡劃等號的話,很可能就無法真實瞭解明朝歷史真相,無法準確把握明朝怎樣滅亡以及為何而亡等問題。所以本帖對明朝滅亡時間應做些修改或調整才比較好。
  一般認為,明朝滅亡時間從崇禎死亡算起。這個觀點是得到了官方廣泛認可的,譬如《現代漢語詞典》作為已印三百餘次、總發行量超過四千萬冊、流傳極廣的辭書,其卷末《歷代紀元表》,也將明代的起迄標注為「1368-1644」,也就是說崇禎的死,被當成明朝滅亡的標誌。就連大中學教材也都以此為標誌,告訴學生們在崇禎上吊的那天起,明朝就滅亡了。其實,作為一個朝代的終結,不能以最高統治者之死作為標誌,也不能以某個簡單事件作為衡量,而應把握該朝代是否已經徹底失去反擊能力、徹底走向消亡為標準。
  明朝雖然走到崇禎之死,已經元氣大傷,但事實上並沒有達到完全失去抵抗能力的地步。據史料記載,1644年4月25日清晨,崇禎死後,北京為李自成所佔。大順軍控制了黃河以北、山海關以南,包括陝、晉、魯、北直隸和約一半河南在內的數省區域。但此時若翻開明朝版圖,可以看到李自成所控制的只是一片不大的區域;而且,這種控制並不牢固,甚至可以說還相當脆弱。
  到了5月22日至27日,明軍吳三桂部和滿清聯軍,與李自成大戰於山海關一片石,將後者擊潰。李自成敗退北京,於5月29日匆匆稱帝,是夜,焚宮殿西走。一周之後,清軍進入北京。但是,大順軍潰逃所留下的地盤,並未立即納入滿清控制之下。在一段不短的時間內,滿清對原屬明朝疆土的掌控微乎其微;其大致情況是,僅控制了北直隸(以今河北為主)一地而已。其左近處,晉、陝兩省尚在爭奪中(與李自成),而河南和山東的大部,一時間滿清、大順和大明誰都不能據有,互有交錯。至於此外的廣袤地方,滿清乾脆連一隻腳印也還不曾留下。
  反觀此時明朝,雖旬月中,京都兩番易手,從朱姓先改李姓,復改愛新覺羅氏,但亦僅此而已。所謂巨變,除了京都週遭可算名副其實,其他地方都談不上。關外後金崛起已近三十年,陝晉之亂也有十多年,張獻忠1640年就攻打了四川... ...這些,均不自1644年始。如果說明朝是個爛攤子,則崇禎在世即已如此,而他殉國之後,暫時也沒有變得更糟。換句話說,大部分地區,到此刻仍是明朝之天下。自荊楚以至浙閩,從淮河迄於粵、桂、滇,都還姓朱。它們不單面積廣大,尤其重要的是,皆系中國富饒之地,天然糧倉幾乎悉數在此,工商於茲為盛,稅賦根基未嘗動搖。
  僅就此境況看,一個國家主要骨架尚存,主要動脈尚在,焉能就說此過已滅?更別說其領導體系和統治手段、軍事力量都未傷及大的筋骨。因為明朝時期設兩京制,北京之外,還有南京。朱棣以北京為京師後,南京舊制保存未變,從六部到國家禮器一應俱全。儘管過去二百多年,這種疊床架屋的配製不免糜耗冗費,但到了關鍵時刻卻能夠意外起到備份政府的作用,使明朝免於立刻崩潰。事實上,因著南京這套備用政府的存在,面對京師淪陷乃至國君殞命,明朝所受到的打擊並非想像的那麼嚴重。
  從軍事武裝力量看,福王南京登極後,史可法對兵力重新部署,將江北明軍主力設為「四鎮」。《小腆紀年附考》有一處提到,四鎮之兵不下數十萬人;另一處說,單單四鎮中最強的高傑所部,便計十三總兵,有眾四十萬。四鎮之外,明軍主力還有一個巨無霸,這便是駐紮湖北的左良玉部。左部之強,四鎮加起來也抵不過良玉兵無慮八十萬,號稱百萬。以上數字雖有水分,不能盡信,但這時明朝總兵力在百萬以上是肯定的。
  試想,仍有天下膏腴之地、國家組織健全完好、擁兵百萬大軍的明朝,是否距滅亡二字還很有些距離?
   其一,斷定明亡於1644年的說法,不夠準確,起碼是不很恰當的。畢竟,此時不過是明朝死了一位皇帝,很快又可以有新皇帝,國家機器繼續運轉,並不受某個統治者亡故的影響。
   其二,儘管明朝京都被大順軍攻破,皇帝也自縊而亡,但該朝代的政治中心很快能向南京轉移,並正常工作。這時的明朝政權並沒到支離破碎境況,也沒陷於四處流亡境地。若是管理有效、軍事得力的話,足以在短時間恢復元氣,重振旗鼓,組織反撲。只可惜,明朝後來缺乏強勢領導,缺失有效管理,缺少精兵良將,故未能重整山河。
   其三,南明時期從1644~1662年尚有18年的堅持,就是最好證明。倘若南明政權不是內訌嚴重,僅顧爭權奪利,後來的歷史可能會改寫。這一時期,湧現了許多像張獻忠(農民義軍領袖,先是抗明後來抗清)、何騰蛟、瞿式耜、堵胤錫、鄭成功等抗清英雄,他們的抵抗鬥爭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和意義卻是極其深遠的。
  綜上所述,假如我們把明朝滅亡與崇禎死亡劃等號的話,很可能就無法真實瞭解明朝歷史真相,無法準確把握明朝怎樣滅亡以及為何而亡等問題。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