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圓明園未焚毀照片

圓明園未焚毀照片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 46年(1709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財力. 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百年的血汗,把它精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圓明園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 (綺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屬園,分佈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清漪園(後來的頤和園就是在此基礎上建造起來的)等,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

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當時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英法聯軍於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勝門、安定門等處,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紛紛退至圓明園一帶,英法聯軍遂追至圓明園。聯軍士兵起初尚相勸戒,勿進入園中,恐中國日後以失物索賠,但不久於黃昏間即有數千名法軍士兵衝入圓明園,守園的官兵寡不敵眾。見法軍展開搶劫,英軍司令格蘭特遂批准英軍入園。10月17日聯軍司令部正式下令可入園自由劫掠,聯軍士兵大肆劫掠園中的珍寶和陳設物。根據英國官員事後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寶(金銀、寶石、綢緞和古玩陳設等)價值達600萬英鎊之多,因不識其價值或因搬運不便而被毀壞的珍本圖書、佛塔、瓷器、傢具等價值與此相仿。英國談判全權代表額爾金於10月18日下令放火燒園,以作為對清廷的懲罰。英軍第一軍團米啟爾騎兵團一部於10月18日起在園中各處縱火,同時派出分隊焚毀附近的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暢春園等皇家園林。 圓明園大火持續燒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進行搶劫,另一個放火焚燒。他們高高興興地回到了歐洲,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他們共同“分享”了圓明園這座東方寶庫,還認為自己取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

圓明園文物除了在“火燒圓明園”中被焚毀之外,還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散失,據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其中的精華部分大都流失海外,尤以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最多,分藏在各個博物館和其他收藏機構。

▼圓明園未被焚毀前全景照片



照片是當年跟隨英軍赴中的攝影師Felice Beato所拍攝,其中還包括圓明園全景照片,十分珍貴。 Felice Beato當年專門拍攝風景、歷史建築及軍人日常生活,稱得上是最早的隨軍攝影記者之一。每張全景照是以6張獨立相片合併而成。


諧奇趣南面。諧奇趣建成於1751年,是西洋樓景區最早的建築。奧爾末的這張照片由諧奇趣東南朝西北方向拍攝,畫面上可以看到,主樓的屋頂已經坍塌了,但建築主體受損還不嚴重,券口的雕花裝飾和樓梯的欄杆也基本完好。到1922年左右,主樓已變成一片瓦礫,牆面大都倒塌,只有少數石柱還矗立著。現在,從圓明園遺址公園內遺留的大量石製構件上還能看出原建築大致的格局


諧奇趣全景。諧奇趣的南邊有一片湖面。在西洋樓最具光彩的乾隆時代,湖西有一座西洋裝飾風格的石橋及拱門,它們與音樂亭、連廊以及裝飾著大量琉璃的主樓一起倒映在水中,成為西洋樓一景。在拍攝這張照片的1873年,湖中似乎已經淤塞,長滿了雜草。西洋樓並非皇帝日常起居和辦公的地方,所處位置又偏居長春園東北角,而自嘉慶時起,整個圓明園建設的重心已移至長春園以南的綺春園,所以這處湖面可能早在圓明園被焚毀之前就已經淤塞。


諧奇趣音樂亭。這張照片在諧奇趣主樓南側樓梯上往東南拍攝,可見部分主樓樓梯、連廊和東側的音樂亭。由圖中可以看到,音樂亭呈八角形,內部有樓梯可以通達二層,窗上飾有西式雕花。連接主樓和音樂亭的連廊是由一組券門組成的,上方以洛可可風格的蔓草裝飾。


諧奇趣主樓東側面。這張照片在諧奇趣東側的小山上向西拍攝,可見主樓東立面的裝飾非常豐富。在主樓南側伸出的平台上,原有西洋石獅一對,照片上已經看不到了。兩隻獅子都倒在下面的廢墟里,至今還能看見。


諧奇趣主樓東側面。這張照片在諧奇趣東側的小山上向西拍攝,可見主樓東立面的裝飾非常豐富。在主樓南側伸出的平台上,原有西洋石獅一對,照片上已經看不到了。兩隻獅子都倒在下面的廢墟里,至今還能看見。


諧奇趣主樓北面。諧奇趣北面原是一個小廣場,東邊為養雀籠,西邊是為諧奇趣前後噴水池供水的蓄水樓,北側是通往萬花陣的花園門。廣場中心原有一個小型噴水池,四方有通往周邊各建築的石甬路。從照片上看,噴水池中的噴水塔已經倒塌,四周長滿雜草。幾年後,在1877年托馬斯·查爾德拍攝的諧奇趣北門照片上,噴水池上的一些小裝飾件也已經看不到了,再後來這座水池被整體移走,1987年才回復原位。現在諧奇趣遺址上還能看到主樓北側樓梯下的夯土台基,一層大門的門楣也靜靜地躺在遺址的一旁。


方外觀。方外觀位於養雀籠的東邊,建成於1759年,曾被用作乾隆的維族妃子容妃做禮拜的清真寺。這幢建築規模相對較小,高兩層,面闊三間,與周圍的花園、雕刻精美的石橋、八角涼亭、池塘以及南面一字排開的五竹亭一起,共同組成一處精巧的園林景緻。這張照片由方外觀東側向西拍攝,從這個角度能看到主樓兩側的月形台階上異常精美的欄杆。方外觀的屋頂是重簷廡殿頂,從等級上來說高於諧奇趣採用的單簷廡殿頂。方外觀前原有一條小河,照片上還能看到石砌的河岸,現在方外觀遺址前也能看到深約一米的河道,從照片上來看,河道在當時就已經乾涸了。


方外觀。方外觀位於養雀籠的東邊,建成於1759年,曾被用作乾隆的維族妃子容妃做禮拜的清真寺。這幢建築規模相對較小,高兩層,面闊三間,與周圍的花園、雕刻精美的石橋、八角涼亭、池塘以及南面一字排開的五竹亭一起,共同組成一處精巧的園林景緻。這張照片由方外觀東側向西拍攝,從這個角度能看到主樓兩側的月形台階上異常精美的欄杆。方外觀的屋頂是重簷廡殿頂,從等級上來說高於諧奇趣採用的單簷廡殿頂。方外觀前原有一條小河,照片上還能看到石砌的河岸,現在方外觀遺址前也能看到深約一米的河道,從照片上來看,河道在當時就已經乾涸了。


海晏堂一角。這張照片上呈現的是海晏堂主樓西南角的兩間,原為亭式屋頂,二層有平台。海晏堂是西洋樓景區內裝飾最為精美的建築,據前人考察,“牆隙處俱嵌五色琉璃蕃花,抹淺粉紅灰,其上頂覆孔雀綠色琉璃瓦”。從照片上能看到門窗及欄杆上精美的雕刻以及牆上鑲嵌的琉璃裝飾,在牆垣的上方還能看到一些深色的屋瓦。在乾隆時繪製的西洋樓銅版畫中,海晏堂主樓西南角外左右分別種有一棵松樹和一棵不知種類的闊葉樹。在這張照片的左側我們能看到松樹繁茂的枝葉,畫面正中的這棵樹在北京初冬的季節裡展示著它蒼勁的枝幹——很可能在海晏堂初建成最壯觀的時候,它就是那幅美景


遠瀛觀南面。遠瀛觀建成於1783年,與南面的大水法、觀水法可以算作一組景點,位於海晏堂以東,線法山以西。這張照片在大水法北側的平台上向北拍攝,可見遠瀛觀正門和門上的鐘形裝飾,門內還能看到堆積的磚瓦殘件。遠瀛觀原有高出鐘形裝飾約一倍的三層廡殿頂,上下兩層覆五色琉璃圓光瓦,中間一層用金色魚鱗瓦。加上外立面繁複的雕花及琉璃裝飾,可以想像在它完好的時候,這幢建築一定極其華麗。門外兩根以高浮雕裝飾的石柱上刻有蕃花和葡萄圖案,雕刻精美,“深及三寸”,此種形式的石柱與西洋建築中的柱子簡潔的柱面相去甚遠,倒是與傳統的盤龍柱出如一轍,紋飾也很符合


大水法。“水法”即噴泉,“大水法”就是大噴泉,這是一座專為觀賞噴泉建造的大型水景,主體是一座西式牌坊,即照片上看到的這座洛可可式門形建築,實際上在它完好的時候,門內是一個石龕,上面有七級水盤,有水從頂上層層落下。牌坊緊靠在遠瀛觀台基之下,牌坊前面原本是一個大型噴水池,池中有銅鹿、銅狗、翻尾石魚等各種動物形狀的噴泉,不過此時噴水池已經完全被荒草掩埋,只能隱約看見大理石砌成的水池邊緣。今天人們看到的大水法基本上還保留著它的主體結構,與照片上相比,除了頂上的裝飾沒有了,另外一個差別就是左邊的石柱只剩下半截。


觀水法的石屏風。觀水法是皇帝觀賞水景的座席,位於大水法南面。它是一個坐南朝北的平台,台上最初設有一個十分奢華的寶座,座後是五面石屏組成的弧形屏風,即照片上看到的這個建築。這五面石屏上的圖案與常見的屏風或牆面裝飾很不相同,上面雕刻的既不是花鳥蟲魚,也不是傳說故事,而是軍旗甲胄,刀槍火砲。這張照片由石屏風東側向西南方向拍攝,屏風前的寶座和銅鶴已不知去向,只有一個歪倒的底座。較遠處可以看見西側的鐘形門。1910年前後,這五塊石屏風連同另外兩座石塔曾被園內太監盜賣時被貝勒載濤發現,喝止之後將屏風運往其朗潤園。1920年燕京大學購買了朗潤園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