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癌症研究突破 轉移擴散基因影響大

癌症研究突破 轉移擴散基因影響大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找出腫瘤形成的原因,已經是現今癌症研究刻不容緩的課題。目前許多國內外研究團隊都發現腫瘤細胞附近往往都有大量的白血球聚集,理論上這些白血球應該要辨識出敵我後,殺死變異的癌細胞,然而,這些聚集的白血球包括巨噬細胞,卻不能夠殺死癌細胞,反而是促進腫瘤增生或是轉移,因此,瞭解腫瘤伴隨巨噬細胞的特性及分化機制,對於發展治療癌症藥物,將會有極大幫助。而最近幾個月,國內榮陽團隊針對「癌症免疫系統機制的抑制研究」以及「頭頸癌轉移」的研究,分別都有重大發現與突破,兩項研究中,體內特殊的「基因」,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關鍵角色。

最近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與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合作,探討癌症患者免疫系統機制,團隊針對大腸癌、膽囊癌以及肝癌與肺癌等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有部份癌症病友,血液中會表現「第三號誘餌受體(decoy receptor3, DcR3)」,以大腸癌來說,100位裡,約有62人,也就是三分之二的比例,體內會表現出這種受體,這種受體會抑制免疫系統,促進腫瘤生長。

研究團隊解釋,「第三號誘餌受體(decoy receptor3, DcR3)」,受體是一種蛋白質基因,只存在於人體,幾乎和所有的癌症發生都有關連,是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的一種,會大量表現在腫瘤細胞裡,抑制免疫系統,促進腫瘤生長。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研究員謝世良教授表示,有「第三號誘餌受體」表現的癌友不僅症狀較嚴重,死亡率也較高,現階段的研究,雖然無法抑制誘餌受體的表現,但卻可以藉由藥物來干擾癌細胞的活動,避免癌細胞繼續活躍,當病患接受合適的藥物治療,能夠提昇療效,延長存活期。「這個受體可以經由抽血就可以偵測的到,所以他的臨床應用是第一個,我們可以從他血中DcR3的高低,大概可以判斷他疾病進行的快慢。第二個也可以藉由瞭解這個DcR3誘餌受體,他如何去抑制人類的免疫功能,然後來發展一個更有效的臨床藥物的治療,來改善我們對化療的效果。」

研究人員表示,以腸癌帶有「第三號誘餌受體」的患者為例,5年存活率只有20%幾,而沒有這個受體表現的人,5年存活率能提升40%到50%,患者5年存活率可增加2到3倍,未來癌症病患只要接受相關驗血檢查,偵測是否體內帶有第三號誘餌受體,利用藥物抑制或增加基因方式,可望能夠阻止癌細胞繼續侵害人體。

至於這個新發現對於癌症治療的幫助,謝世良教授說,DCR3第三號誘餌受體的發現,能夠有助未來藥物去中和誘餌的作用,減低擴散的風險。「臨床實驗藥物,可以阻止調控,將來可以改變病患對善對於化學藥物的反應,抑制誘餌的效果」

目前,抗癌藥物測試大都以老鼠為主,但由於老鼠體內沒有第三號誘餌受體基因存在,因此過去許多藥物測試研究並未著墨,研究團隊將計畫嘗試以第三號誘餌基因轉殖鼠作為實驗模式,以探討抗癌藥物的有效性。而這項重大發現也連續兩篇被發表在世界著名期刊血液(BLOOD)中。

此外,最近國內針對頭頸癌轉移原因研究也有新突破!榮陽團隊發現,頭頸癌病患如果體內有「缺氧」以及「轉移」等三種基因(HIF-1α、TWIST、Snail),發生轉移的機會是常人的九倍,這項研究將影響頭頸癌的治療準則,讓身上帶有加速轉移細胞基因的患者,延緩轉移提高存活率。

頭頸癌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由於頭頸癌的癌細胞轉移速度快,常讓醫師措手不及、治療困難。榮陽團隊成員,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吳國瑞,與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慕華共同發表頭頸癌重大突破,證實腫瘤缺氧直接引發癌症轉移。

吳國瑞說,頭頸癌的特徵是腫瘤生長非常快速,巨大的腫瘤中間血管無法觸及,因此中間的癌細胞處在缺氧狀態,此時轉移基因TWIST便開始活躍,促使癌細胞另尋出路、轉移快速,順著血管到其他部位落地生根。

研究人員說,實驗發現,有2成的頭頸癌病患,同時帶有TWIST、和SNAIL兩種轉移基因,和一個缺氧基因HIF-1α,當這三個特定基因同時表現時,癌細胞轉移的比率高達九成五以上,比起一般人預後及治療都會特別困難。研究團隊認為,這項結果將改變臨床治療準則,所有的頭頸癌病患應該進行基因篩檢,一旦確定帶有這三種基因,不論期別與腫瘤大小,都應該積極施與局部放療或是全身化療。除了頭頸癌之外,肺癌與乳癌的轉移也被懷疑與這三種基因和缺氧直接引發轉移分子機制有關。而這項發現已經發表在國際的醫學重要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