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日韓近代興衰各不同

中日韓近代興衰各不同

  東亞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且是現存唯一延續不斷的人類古代文明。到了19世紀東亞文明由盛極轉衰之時,遭到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衝擊和挑戰,東西方歷史走向出現巨大的反差。可以說19世紀中葉,中、日、韓三國近代化啟動的時候,基本上處於同一條起跑線上,尚有選擇本國發展道路的機會。三國統治者先後進行了類似的近代化改革,如中國的洋務運動、日本的明治維新、朝鮮的開化運動。然而到19世紀末,三國已經走上三條不同的道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朝鮮淪為殖民地,而日本卻成為亞洲唯一的帝國主義強國。
  ■清王朝缺乏變革意識,錯失近20年改革機遇:中國是西方列強衝擊的主要對象。1840年鴉片戰爭使中國成為東亞最早被西方用武力打開門戶的國家。但由於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對世界形勢的愚昧無知,缺乏危機意識和變革意識,鴉片戰爭後錯失近20年改革機遇。鴉片戰爭結束以後,簽訂了《南京條約》,當時統治者把它稱為萬年和約,認為可以保一萬年的太平,所以他們仍然苟且偷安、麻木不仁,過著享樂腐化的生活。他們對西方的衝擊反應遲鈍,沒有及時地改弦更張。外力的衝擊往往可以刺激一個國家的改革,但是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沒有這樣做,直到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清政府在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雙重打擊下,才不得不啟動了近代中國的第一次改革洋務運動。所以中國的近代化改革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才啟動,如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馬上啟動,中國的改革就可以提前20年。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一個開端,辦工廠、建海軍、辦學校、派留學生,這些應該說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但它根本的指導思想是用西方技術維護封建體制的「中體西用」,制約了改革的深入。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洋務派創建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又引發了瓜分危機。八國聯軍侵華以後,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實行清末新政。她改革官職、廢除科舉、操練新軍,應該承認這些也是近代化的措施,但是畢竟已經不能挽救腐朽不堪的清王朝了,最終被辛亥革命所推翻。辛亥革命後的近代化努力又被軍閥混戰延誤,再遭日本侵略所打斷。中國在半殖民地深淵中越陷越深。
  ■朝鮮在日本操縱下搞改革,終歸失敗:朝鮮歷史上將西方的衝擊稱為「洋擾」。雖然李朝統治者也產生過危機意識,但對危機反應比較遲鈍,一旦西方軍艦被打退,他們又高枕無憂、不思進取了。當時朝鮮的統治階級叫作「兩班」官僚,所謂的「兩班」就是文官和武官。1876年爆發「江華島事件」,朝鮮門戶被日本打開,日本用武力強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當時朝鮮的統治階級也實行了一些改革,叫做開化運動。推動開化運動的官員叫開化派,開化派又分成兩派。一派是所謂的激進開化派,他們主張全盤倣傚日本明治維新,而且企圖依靠日本的勢力來推進改革。激進派在1884年發動了一個政變,叫甲申政變,這個政變劫持了國王,殺戮了大臣,結果迅速地失敗了,當時清朝也派軍隊去鎮壓。另外一派是溫和改革派,它主張倣傚中國的洋務運動緩進改革,並且維持和中國的宗藩關係,主要依靠中國的勢力。19世紀90年代,列強在朝鮮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1894年爆發了朝鮮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東學農民戰爭。他們提出的口號是「逐滅倭夷」、「盡滅權貴」,就是要趕走日本和西方侵略者,打倒權貴,最後被政府軍和日本軍隊聯合鎮壓了。開化派後來又在日本的支持下,搞了兩次改革政變。1894年的叫「甲午更張」,1895年的叫「壬午改革」。在這次改革中,他們在日本操縱下,監禁了國王,殺害了閔妃,這樣它也失去了人心,很快失敗了。1897年朝鮮的李朝政權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國王改稱皇帝,企圖通過改國號加強專制的皇權,提高它的國際地位。但結果不僅不能維護獨立主權,反而進一步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04年,日本通過《韓日協約》把韓國變成了它的保護國。1910年還逼簽了《日韓合併條約》,從此以後,韓國完全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根據韓國學者的研究,當時韓國純宗皇帝沒有簽字,是當時的總理大臣李完用在上面簽的字。所以現在韓國正在追究韓奸的歷史責任。
  ■日本的迅速發展與掠奪、犧牲亞洲鄰國的主權利益分不開: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麼能夠成功?為什麼能夠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有著多方面複雜的原因,以下簡單地歸納幾條:
   1.江戶時代發展的基礎和特色:日本並不是在明治維新時一下子就發展起來的。日本在江戶時代,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日本的體制跟中國不太一樣,它的政治體制是一種幕藩體制。藩主實際就是各個封建領主,他們有一小塊自己的領地。因此日本的經濟體制是一種領主制土地制,這更容易產生資本主義。日本的國門是被美國的艦隊打開的。美國培理艦隊於1853年、1854年兩次抵達日本,最後打開了日本的門戶。開國以後,日本統治者感到嚴重的民族危機,所以從中央的幕府到地方上各個藩都開始進行改革。所以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已經在搞幕藩改革了。當時中國發生了兩次鴉片戰爭,給日本敲響了警鐘。這一點日本的學者也承認。正因為有了中國鴉片戰爭這個前車之鑒,才使得日本的統治者產生強烈的危機意識和變革意識。
   2.日本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日本維新勢力以天皇為首,以中下級的武士作為骨幹,以地方上的強藩作為後盾,而且得到很多農民、市民、商人的支持。維新勢力大大超過了幕府的守舊勢力。維新派利用幕府內外交困的條件,抓住了機遇。當時中國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西方列強主要關注的是中國的局勢發展,沒有更多精力重視日本。所以當時就有日本學者說,如果沒有太平天國運動,英法早就對日本大動干戈了。過去我們有個誤解,以為明治維新完全是一個和平式的改革,實際上倒幕維新也經過戰爭,日本歷史上稱為戊辰戰爭。這場戰爭打得也很激烈,死了很多人。只是最後打到江戶(東京)的時候幕府軍投降了,之後建立了明治新政權,利用國家的力量,推行了各項改革措施。
   3.明治政權全面地逐步地推行了資產階級的改革:1871年,明治政權剛剛建立,就派出「巖倉使節團」出訪歐美。明治政府的重要人物幾乎都在使節團內。他們到歐美12個國家考察一年多的時間。「巖倉使節團」的口號是「求知識於世界」。他們通過考察明確了發展方向,就是要全方位地學習、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制度。回國以後他們制定了三大政策,「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還制定了一個目標,就是「脫亞入歐」,即爭取與歐美列強聯合,掠奪亞洲鄰國。1889年日本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1890年召開了帝國議會。標誌著日本基本上完成了向資本主義近代國家轉型的過程。
   4.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與掠奪亞洲鄰國是分不開的:通過《馬關條約》,規定中國向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實際上是2億3150萬兩,我特別查了日本的財政史,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用來擴軍備戰、發展海陸軍和重工業了。這使得它的工業基礎大大地加強了。還有一部分用來開發殖民地台灣和朝鮮,再有一部分作為教育基金和天皇的經費了。日本還利用這筆賠款把它的貨幣單位從銀本位轉為金本位,從而進入到世界金融貿易體制裡。同時它通過掠奪、搾取殖民地的資源、原料、農產品、勞動力等等,進一步完成了向帝國主義的過渡。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開始侵略、掠奪中國東北的資源,以後又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它不但對中國、朝鮮,還對東南亞各國進行掠奪,這就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同時也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其重要的原因是屢次發動侵略戰爭得手致使野心膨脹。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成為亞洲的暴發戶。後來又參加八國聯軍,強迫中國簽訂《辛丑條約》,分得一部分贓款。
  所以近代東亞歷史的巨變,東亞三國近代的三條不同發展道路是非常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