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學主題:典範
												
																											行政學主題:典範(Paradigm): 基本假定
  (選/申/解皆重要)       
一、提出者:孔恩(Thomas Kuhn)
1、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
2、典範為特定的科學社群,在某一時間點,其所有
  成員所共同信奉的假定/價值。(assumption)
 
二、典範的意義:(from:吳瓊恩老師)
   A、一種信念系統
   B、一種世界觀
   C、一種觀察方式       
  D、普遍的價值(科學家的)
   E、最高共識單位
 
三、典範的變遷:
   
        典範一 →常態科學→異例→危機→科學革命→典範二
 
★ 說明:
1、典範一:既存典範
   2、常態科學:在既有典範的引導下,從事科學知識累積。
   3、異例:既存典範所無法解釋的問題。
   4、危機:質疑既有的典範。
   5、科學革命:推翻既有典範。
   6、典範二:典範一到典範二→質變/格式塔的轉換過程。
 
四、公共行政中的典範概念:
(一)Henry的五個典範(1989年)
--à藉典範概念來陳述「公共行政」的學科發展歷程。(歷史分歧)
 
(二) Ostrom的民主行政典範(1971年)
--à藉典範概念質疑傳統公共行政的不適當之處,
   進而提出改革之道。
 
(三) 哥倫比亞斯基的迷你典範(1977年)
--à藉典範概念批判當代行政理論,過度重視抽象
   理論,輕忽實務/技術的面向。(迷你典範:
   可用以協助實務工作者解決問題的方法/技術/
   模型。)
 
◎Henry的五個公共行政典範(1989年)
 
(一)典範一:1900~1926 政治與行政分立
※   代表學者:古德諾(Goodnow)、懷特(White)
 
※   焦點:聚焦於政府機關的官僚體制、政治與行政
       截然區分。
 
※   方法:邏輯實證論(事實與價值二分)、公共行
       政是價值分立,目標在講求效率的達成。
 
(二)       典範二:1927~1937 行政原理
※   代者學者:魏勞畢(Willoughby)、古立克(Gulick)、尤偉克(Urwick)
 
※   焦點:普遍的管理主義
     (強調放諸四海皆準的管理原則)
 
※   方法:強調規範性命題,提出各種效能的方法。
 
(三)典範三:1950~1970 公共行政即為政治學
 
※代者學者:高斯(Gaus)ß其為行政生態學的鼻祖
 
    ※焦點:公共行政成為政治學的次領域,而非獨
           立的學科。
 
    ※方法:以個案研究為主
 
(四)典範四:1956~1970 公共行政即為管理學
※   代表學者:湯普遜(Thompson)
※   焦點:幾乎與典範三並立。公共行視為管理學
       的研究焦點之一,被矮化為管理學的旁支。
 
※   方法:強調科學概念,重視實證、量化研究。
 
(五)典範五:1970~~ 公共行政即為公共行政
 
※   1970年美國成立NASPAA,代表公共行政己獨立成
 為一自主發展的學科。
 
※   焦點:朝組織理論與資訊科學邁進。
 
※   方法:多元方法的使用。
 
◎Vincent Ostrom(1971年)民主行政的典範提出的
 契機(Why new paradigm?) 
  1960年,美國的公共行政學界/實務界面臨學科/
知識的認同危機(傳統公共行政無法協助解釋日益複
雜的問題。),提出新的觀念。
 
傳統公共行政
 Ostrom民主行政的典範
 
1、以官僚制為基礎
2、行政、政治二分
3、工具理性
4、事實、價值二分
 1、民主、參與(自下而上)
2、行政、政治合一
3、實質理性
4、分權/多元/競爭的行政結構
5、事實、價值並重
 
★ *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以經濟學的假定(人是理性自利的)邏輯(演繹邏輯)
來研究非市場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