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想把事做好,更要懂做人眉角
												
																											真心想把事做好,更要懂做人眉角
 
  做事能力重要?還是做人能力重要?
 
  這個問題,我想很多上班族都很有話說。我也相信,這個答案在年輕上班族與資
 深老鳥之間,肯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年輕上班族充滿理想,通常都會說「當然做事
 能力重要」;資深老鳥歷經現實淬煉,都知道「做事能力只是基本的,不懂做人,什
 麼事都做不了」。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的確有過「先做好事,才學做人」的階段,但那段時間,只
 是我二十多年職涯中短暫的一小段;大多數的時間,我都處在「先學做人,才好做事
 」才會成功的環境中。我不喜歡這樣,坦白說;但我不得不認同這個道理。而且,不
 只是對同儕需要這樣,更重要的,對老闆更要這樣。
 
  我曾經服務過一個國際集團,把「以客戶為中心」做為全球營運目標之一,而這
 裡所指的客戶,包括內外部客戶,也就是購買產品的消費者與企業內部各單位的同仁
 ,都是我們服務的對象。當時的我卻很白目,以為把外部客戶的需求搞定,把同儕的
 關係打點好,就是完美達成「以客戶為中心」的目標。殊不知我搞定了所有人,卻忘
 了老闆也要被溝通。
 
  當時我並不知道原來老闆是反對的,一群跟著老闆風向走的同事,當時也被動地
 持反對意見。我針對反對派做了多次溝通,並順利取得了反對派的認同,我一度以為
 成功在望。但老闆的當頭棒喝,卻讓我突然驚醒,像被狠狠賞了一記耳光,原來他從
 頭到尾都反對。結果大家應該猜得到,我根本是白忙一場,當然是以老闆的意見為主
 啊!所以,改革也要認清楚為何而改,誰主張要改;最重要的,老闆是否真心支持改
 革。
 
  作者在書中提到「三號球桿」的道理,也像極了自己曾經有過的際遇。誠如作者
 所言,如果一件事情在一開始就知道一定會成功,一定會有人搶著去做,就輪不到「
 三號球桿」上場。大部分的人喜歡在自己的舒適圈當中,安於現狀不做改變,更害怕
 跨出舒適圈;「三號球桿」就是跨出舒適圈的角色,從高風險中接下挑戰。但是,這
 種球桿,真的只能在勇於挑戰的上司身上,才有「三號球桿」揮桿的機會。
 
  我曾經碰到一位外籍主管,對我的提案總是鼓勵、支持,然後充分授權,他專門
 負責幫我找到資源。就連在地分公司沒有辦法得到的資源,他都會想辦法從總公司爭
 取。當然,心存感激的我有如碰到知音,自然是擊出好球作為回報。這是一種相知相
 惜的經驗,是「三號球桿」在球袋裡等待的光榮時刻。不過,這種經驗卻是可遇不可
 求。
 
  在本書中,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在談「做人」的眉角,「先做好事」可以從經驗累
 積或前輩指導中慢慢培養,唯獨「做人」這個議題,不分經驗與年資,抓對眉角應該
 就會無往不利。我曾有個同事,才到職沒多久,卻可以在同一個單位一年升職三次;
 他升職的道理看似簡單卻不是人人做得到:他把同儕當成最重要的客戶。說穿了,他
 只是落實「為了把事做好,更要會做人」的道理罷了;這正是作者要分享的經驗與觀
 察,看似簡單的道理,但我們都需要用些智慧來應對與學習。我誠心推薦給所有想在
 職場上,真心想把事情做好的人。
 
                                                                          蘇黎世國際人壽行銷部協理陳穎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