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原住民和漢人

原住民和漢人

台灣文化由於台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多種族群組成以及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同時兼具有最早的南島、漢族文化,以及後來的日本、歐美文化等的特色。

依族群來台時間,可大致分為:

原住民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外省族群文化、南洋移民文化。

依時代背景,可大致分為:

史前文化、荷西殖民文化、明清閩南移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大陸移民(1949年移民)文化等等。



中華文化

台灣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中心,除了故宮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國歷代文物之外,也可以從以下各個面向窺探:

寺廟與建築

台灣的傳統建築,是民間藝術的總匯,裝飾特別精美,舉凡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構成建築的要素,從中能深刻的洞悉豐富內涵的台灣文化。此外,除了可在台灣看到由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所承襲的中國傳統建築外(如:板橋林家花園),中國的廟宇建築也是隨處可見,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天后宮以及北港朝天宮等,都是台灣最知名且歷史悠久的寺廟,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



民俗文化與藝術

台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臺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等也是台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另外,台灣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



原住民文化

台灣的原住民族屬於南島民族,目前約四十多萬人。依據人類學者的研究分析,原住民的屋架建築、火墾、吃檳榔、文面、皮衣製作、輪舞等文化習俗,都與傳統的南島文化相近。過去大多數的原住民都是以傳統游耕及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近年來靠近平地的原住民則與漢人的生活方式接近,但是部落組織的維繫仍然保留著。布農族具有父系氏族制度;阿美族則屬於母系制度,部落的頭目擁有重要的權威與責任;魯凱族與排灣族則有貴族制度、雙系制度等。原住民重視祖靈信仰,相信祖靈居住在山上,並且會保護族人收穫豐盛。幾乎各個原住民族都有豐年祭,各族也有自己獨特的祭典,例如布農族的射耳祭(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穫豐收)與小米祭;賽夏族每二年舉辦一次矮靈祭,達悟族的飛魚祭,排灣族人的五年祭。此外,卑南族重要的祭儀有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鋤草祭等。南鄒族相信祖靈依附在收藏的貝珠中,因而有子貝祭;鄒族則有戰祭、收穫祭。另外原住民的音樂和工藝也具有相當特色。魯凱族的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布農族的皮衣製作技巧、鄒族的揉皮技術。布農族的多音部合唱、阿美族的無半音五聲音階則是其音樂特色。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台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為台灣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台灣的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 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區,計有:賽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雅美族、曹族、邵族、噶瑪蘭、太魯閣族12族,有各自的語 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目前正面臨同化與文化保存的問題。其中,台灣外島蘭嶼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絕,是最晚與漢人接觸的一支,因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