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先做、慢做,或者不做的做事訣竅

先做、慢做,或者不做的做事訣竅

誰說重要事不能明天做!:先做、慢做,或者不做的做事訣竅


那些老被你擺著的不重要事情,總有一天會用讓你很不爽的方式告訴你,它很重要—所以,明天就做!

不能擺到明天的事,千萬別馬上辦- 先寫下來
打心底抗拒的差事–先撐五分鐘
此生一定要完成、卻一直沒開始的事- 先做容易的
詳列各種狀況演練,現學現用,讓「能幹」和你劃上等號。

英國最出名的時間管理大師佛斯特發現時間管理行不通,另行開發了新的獨門祕技,能讓天大的事情明天再做,維持優雅的高效率:

.事情太緊急,不能留到明天,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先寫下來。
.天下無難事,全靠小而勤:切成小的,先做容易的。
.事情總是急得不得了,問題出在你下意識把不想做的工作擺到最後一分鐘。
.老闆、客戶、同事缺乏紀律,你得把球傳回去,不能接下來。
.事前計劃老是失靈──罪魁禍首是你,你一開始就排錯工作流程。
.認清「真正的工作」與「忙碌的工作」有何不同,先做、慢做、甚至不做,讓你不瞎忙。

這是Mark Forster最讓人瞠目結舌的管理新書,匯集六年來與讀者及客戶互動的經驗,開宗明義就明確指出,「過度承諾」是抓瞎窮忙的元兇。

乍看書名,對於從小接受「今日事、今日畢」的你可能會覺得愕然,但作者的方法卻是一種全新觀點。作者公開竅門,教你運用三點原則,作好工作管理,讓你和「能幹」劃上等號:

.列清單:如何善用封閉式清單,列出確定要做的事項、明天再做的處理原則、需要完成的事項。
. 破心防:如何突破自己內心對惱人任務的抗拒,並詳細拆解各個施行步驟。
. 管檔案:傳授如何歸檔,讓你用最快找到所需資料,快問快答。

本書與眾不同的是:
穿插重點練習單元,讓你現學現用,輕鬆自在地依照自己的步調行事,不再隨別人的指揮棒起舞。
主管、秘書、職員、SOHO族,還是自僱工作者,想準時下班優雅過日,絕對不能錯過本書。

--
這本書說的,是如何使你百分百有創意、有秩序、有效率。

幾天前,一位正在寫一篇時間管理專題的記者,向我提出幾個不斷有人問到的問題。

‧我總是忙得不可開交。怎麼樣才能停下來?

‧每當用餐,我總是匆匆了事。怎麼樣才能緩下來慢慢享用?

‧我總是得同時做多項工作。如何能專心一意,把事情做得更好?

‧不能多花時間陪家人,讓我有罪惡感。我該怎麼辦?

‧我一直找不出時間運動。該怎麼挪出時間來?

‧我該怎麼找時間度假?我實在太忙了。

這些都是極常見的問題。這位記者之所以提出這些問題,是因為他相信社會大眾會對問題的答案感興趣,而且,這些問題也都是他本人切身的問題。

現代人的噩夢──沒時間

這些問題都指向一件事:我們的時間不夠用。但是,我們的時間真不夠用嗎?其實不然。時間是一種我們存在於其間的媒介。人抱怨沒時間,就像海裡的魚抱怨沒有水一樣。下一次,當你抱怨「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太少了」時,不妨想像一下,假使一天多了一倍時間,有了四十八小時,那能使你掌控你的工作嗎?只怕未必!

我們決心做些什麼,與我們實際上做了些什麼,是兩件不同的事。不妨回想一下,你在過去一年做成的那些決定,其中有多少圓滿完成?有多少正按預定計劃逐步完成?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我相信你一定就一些決定採取了行動;但我也敢說,絕大部份決定必定是無疾而終。

沒時間是惡性循環

也因此,簡單一項決定,例如花時間好好享用食物,事實上很可能很難實現。我們給自己立下的新規則或許能管用幾天或幾週,但要不了多久,工作壓力就會迫使我們違反規則,做出例外。再隔一段日子,例外成為常規,我們於是又回到原點。無論我們找出多少理由解釋為何無法實現自己的決定,但在內心深處,我們很清楚真正應該怪罪的不是環境條件。我們不得不暗自承認,我們的能力中似乎少了一環,讓我們很難實現自己的決定。

讓反應腦配合理性腦

我們的腦是由無數不同的部位組成,它們負責處理不同的事,而且往往各有不同作為。

我且以一種極度簡化的方式說,我們有一個理性的腦與一個反應的腦。

你不妨將理性的腦想像成一個政府機構,它忙著訂定計劃與規章,向身體其他部位頒布實施。它有各式各樣的理念,包括業務擴展、家庭福利、運動與健康飲食等等。像大多數政府機構一樣,這些計劃在碰上現實以前一切運作良好。

就腦的內部運作而言,理性腦的計劃碰上的現實,是反應的腦。不妨將反應腦想像成一隻棲息在岩石上曬太陽的蜥蜴。如果見到威脅,例如見到捕食動物逼近,蜥蜴會竄到岩石底下,一動也不動。如果見到一隻鮮美多汁的小蟲走近,牠會突然發難,吞下小蟲。這類行動不需思考,彷彿是一種預先設定的反應。在採取這類行動時,理性腦的計劃究竟是什麼完全無關緊要。蜥蜴唯一關心的,只是眼前出現的是威脅、還是一隻美味的蟲而已。

對我們的生存而言,這部份的腦極端重要。若是一個小孩突然衝出來,跑到你的車前,你卻仍然運用理性思考方式考量對策,後果將不堪設想。但在面對決策與訂定計劃時,我們應該使用的是理性腦。如果日常生活只是根據反應腦而行事,我們的工作將成為一連串反應的大雜燴。

每當理性腦與反應腦發生衝突時,反應腦通常都能取勝。我們可以訂定每天運動的計劃,但有一天可能天氣太冷,或雨下得太大,反應腦將這種狀況視為威脅,我們的理性計劃也因此泡湯。或許我們決定節食,做了一些理性決定,告訴自己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但不久一塊巧克力蛋糕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的反應腦這時早將理性腦想的那一套拋到九霄雲外。

理性腦需要控制反應腦的關鍵領域,是抗拒與延宕領域。抗拒做一件事,大體上是反應腦將事情視為威脅而有的反應。理性腦可以向反應腦盡情遊說,大談完成這件事的重要性。但只要反應腦視這件事為一項威脅,它會牢牢地踩緊煞車。

在這種情況下,理性腦需要巧妙地說服反應腦,讓反應腦相信所謂的威脅並不存在。你若想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自我假裝,表示你不打算做這件事。要記住,反應腦不夠智慧,也因此無法洞悉理性腦採取的策略。

遇到困難的事情時,們的理想序列應是「思考—決策—行動」。這意味著,我們的理性腦控制腦的所有其他部份,以產生預期成果。不幸的是,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理性腦並不知道控制反應腦的最佳策略;也因此,我們往往必須純靠意志力。這麼做,永遠成不了事。

效率=創意×秩序

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有創意的書,我假定你已經是一位有才華、有創意的人。我在這本書要做的,是給你一種步驟分明的指南,讓你掙脫因秩序紊亂而遭受的束縛,從而發揮創意。這本書教你的是,如何以最省力的方式,全面掌控你的人生。

如果人真能控制自己的人生,能做到什麼?

■能每天完成他們的工作。

■知道一天有什麼工作,也因此知道究竟什麼時候完成。

■如果基於若干理由,不能在當天內完成工作,也能研判出問題所在,找出解決之道。

■能在超快時間內,完成一切例行工作,如電子郵件、紙本文件、電話訊息與簡單的工作。

■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專案

■能夠判斷,對自己來說,究竟做多少工作才算適量。

■能在不干擾現有工作的狀況下,接掌新的工作。

■知道如何應付真正的緊急狀況,不因一些並非真正緊急的事件而分神。

■能放手做所有那些夢想「總有一天」要做的事。

■知道如何適當進行後續作業。

■知道如何監控已經授權他人進行的工作。

■能夠應付其他人因不善時間管理而犯下的疏失。

■能夠自我激勵,在工作過程中始終幹勁十足。

明天再做的秘密武器──封閉式清單

將大部份工作納入「明天」類有一大好處,就是你可以充分發揮封閉式清單之利。封閉式清單是一種對我們的工作設限、以增加工作效率的方法。相對於開放式清單,封閉式清單的完成簡單得多。

現在我們要檢驗的是,如何運用封閉式清單管控我們的工作天。大多數人在管控工作的過程中,運用的封閉式清單極少。他們比較愛用的是開放式清單。最常見的開放式清單形式,就是傳統的待辦工作清單。

傳統待辦工作清單之所以成為開放式清單,正因為你可以在清單上添加任何事。清單沒有劃上底線。在你展開一天的工作時,清單上可能列了二十項工作。在這一天工作過程中,你完成了清單列出的若干工作事項,但同時也在尾端添加若干新項。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忙碌一整天,等到一天結束時,待辦工作清單上的工作事項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較一天工作展開時更形增加。

在我們力求效率的奮鬥過程中,開放式清單是我們最恐怖的敵人。如果不斷有新工作源源流入你的待辦工作,你想完成一切工作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一旦處於這種情勢,通常你會選那些當時最引起你注意的工作先行處理,將其他工作留待「稍後處理」。結果是,你只能將那些未獲處理的工作事項納入待辦夾,待辦夾於是越積越厚。

封閉式清單正好相反。它是設限、不能增設新工作事項的待辦工作清單。假設你對一整天要做些什麼瞭若指掌,因為這天要做的二十件事都已經列在清單上,只需一一完成就行了。清單上沒有一個工作事項必須以另一工作事項為基礎,也沒有一個工作事項緊急得非在下班前完成不可。

你可以想見,列在清單上的這些工作事項種類繁多。其中有些工作事項比其他大,有些比其他難,有些較令人不快,有些較為緊急,有些較為重要……等等。

在繼續閱讀下文以前,先答覆這個問題:以哪一種先後次序進行清單上這些工作事項最佳?

最難的先

最簡單的先

最緊急的先

最重要的先

最小的先

最大的先

你最不想做的先

你最想做的先

順著寫在工作清單上的秩序

其他─

我的答案是,「那無關緊要。」既然清單上的工作都會一一完成,選用什麼先後次序無關緊要。不過你得注意,只有在你會完成清單上一切工作事項的情況下,這原則才適用。

若你不會完成清單上一切工作事項,先後次序的選用不僅重要,而且很重要。第二天,你有了一張新工作清單,必須將舊清單加在新清單上。如果日復一日,這種現象不斷反覆,你會發現問題嚴重了:如果你一直運用同一原則決定,最先對哪個工作事項採取行動,遭你擱置的很可能總是同樣的工作事項。

因此,如果你總是以最緊急工作事項為第一優先,非緊急工作事項怎麼辦?除非它們也變得非常緊急,足以吸引你的注意力,否則你不會加以處理。

如果你總是以最重要工作事項為第一優先,不重要工作事項怎麼辦?除非它們出了亂子,迫使你非重視不可,否則你不會加以處理。

如果你總是以最容易的工作事項為第一優先,任何稍有難度的工作都會遭你擱置。即使完成最容易的工作,想找更容易的總找得到。

為避開這個難題,唯一辦法就是一定完成清單上一切工作。如能做到這一點,完成工作事項的先後次序無關緊要。不要接下超過你能力範圍以外的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就在這裡。你的工作負荷需要在一種日常基礎上取得均衡。使用封閉式清單使你更容易取得這種均衡。

扔了「待辦」,改成「必做」

傳統待辦工作清單有一些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的問題。這類清單加長的速度,往往比我們從清單上劃除工作事項、縮短清單的速度還快。清單上總有一大堆工作原封不動、從一天移轉到下一天。在太多情況下,越難、越富挑戰性的工作事項,越容易因未加處理而繼續留在清單上。但這類工作事項,往往正是帶動你的事業或職涯向前邁進的工作。

待辦工作清單是一種開放式清單,清單上列舉我們在一天內「可能」做的工作事項。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我們在這天內「會」做些什麼的封閉式清單。為劃掉工作清單上的工作事項,我們顯然必須仔細思考究竟哪些工作必須做,以及有多少時間可供我們應用。除非真有必要,必須在當天採取行動,否則我們不能放縱自己,做那些沒有列在清單上的工作。

我稱這類型清單為「必做」(will-do)清單,以別於傳統的「待辦」(to-do)清單。這兩類型清單之間最重要的差別在於,必做清單是一種封閉式世界。一旦我們決定一天內要做些什麼,我們不再在清單上增列工作事項,或者說,至少在完成清單以前,不再增列工作事項。根據我們對封閉世界式清單既有的認識,相較於傳統待辦清單的作法,我們的工作進度應該迅速得多。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