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孔廟移枯榕殘幹 遺構年代待評估

孔廟移枯榕殘幹 遺構年代待評估

孔廟昨移除枯死的百年老榕殘幹,原被老榕包覆的建築構造物完整顯現,孔廟調查計畫案研究人員全程拍照、記錄,尚無法確定遺構為何物,但年代至少在日治時期以前,特別的是,該構造物厚八十五公分,較一般門牆厚,採用紅磚、咾咕石、卵石、土埆磚等四種材質,遺構有無保存價值、後續處理方式,須文化部決定。
孔廟基金會於八月二十日移除因罹患褐根病枯死的老榕,因枯榕根部嚴重腐朽突然傾倒,外界才發現樹幹內竟包覆著一小段磚石構造物。
執行孔廟調查計畫案的中原大學近代建築與都市研究室人員俞怡萍指出,有人認為遺構是孔廟櫺星門的門牆殘蹟或基礎,但從大成殿的門牆厚度僅四十公分來看,應該不是櫺星門的物件;完整的孔廟構造依序為萬仞宮牆、泮池、櫺星門、大成殿等,但若說殘蹟是萬仞宮牆,位置又不太對,它位在泮池與櫺星門之間,究竟是何建物必須再確認,最好是能找到最初的孔廟圖冊並予以核對。
該構造物長二百五十公分、高一百四十公分,外觀粉刷成朱色,材質都是古老物件,至少可回溯到清代,甚至可能是明鄭時期的物件。
孔廟除移除枯榕殘幹外,也已雇工修復因枯榕傾倒而壓垮的泮池上方擋土牆,近日即可恢復原有樣貌。

TOP

發新話題